六年磨一剑,《帕斯捷尔纳克传》正式出版
2016年12月4日,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磅引进的俄罗斯“大书奖”金奖作品《帕斯捷尔纳克传》的新书发布会在三联书店韬奋图书中心(美术馆店)召开,翻译家、《日瓦戈医生》译者蓝英年,诗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传》译者王嘎在现场分享了对帕斯捷尔纳克及《帕斯捷尔纳克传》的解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肖丽媛介绍了《帕斯捷尔纳克传》一书的详细情况。
诺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刹那间幸福的刺痛”
鲍里斯•列昂尼德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俄罗斯诗人之一,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个人命运与时代翻覆相互交错,阅尽人世间的悲苦与欢欣。他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点上,以艺术家的心灵感知这一切,并以诗和散文的形式加以呈现,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超越现实,在非自由中见证自由。他历经十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更是将艺术性、思想性和敏锐的社会意识熔于一炉,反映出俄罗斯知识分子在历史大变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复杂的心路历程。1958年,“因为在现代抒情诗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及对俄罗斯古典散文传统的发扬”(诺贝尔委员会授奖词),帕斯捷尔纳克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因为当时苏联政治条件所限,被迫放弃这一奖项。作为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帕斯捷尔纳克被英国思想家以赛亚•柏林誉为俄罗斯“白银时代”最后一位,也是其中最伟大的代表,具有无可动摇的正直品性和道德勇气。帕斯捷尔纳克的一生见证了20世纪重大的变局,他本人也亲历了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重压,但他却在艺术中向往着节日与光明,“他善于发现他们,更重要的是,他善于将它们带给身边的人”。帕斯捷尔纳克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快乐”,他的名字,就是“刹那间幸福的刺痛”。
与复杂艰辛的人生历程相对应,帕斯捷尔纳克的诗学风格也经历了由混沌到明澈、由繁复到简白、由嘈杂到和谐的过程。他用数十年时间终于完成了漫长的艺术成熟期,他的《日瓦戈医生》即是这种生命与艺术的传奇共同造就的独特结果。
诗人笔下的《帕斯捷尔纳克传》
2005年,俄罗斯青年近卫军出版社推出了诗人德米特里•贝科夫撰写的《帕斯捷尔纳克传》。《帕斯捷尔纳克传》打破了传记体裁所惯有的线性时间的叙事模式,在堪称宏大的构架内,再现了诗人的诗学发展之路、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内心冲突,并通过同时代人各不相同的人生遭遇、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勾画出生动鲜活的人间群像。有评论人士指出,“创作分析与诗人作为个体的分析相得益彰,使德米特里•贝科夫的著作成为传记文学中极其罕见、极为出色的现象。”这部作品不仅一举摘得俄罗斯2006年度畅销书奖和“大书奖”金奖,而且一版再版,影响力经久不衰。
中文版译者耗时六年打磨译文,并新增一千多条注释
这部传记篇幅宏大(此次出版的中文版长达一千多页、共计九十七万字),文体驳杂,几乎涉及所有文学体裁,内容则远远超出文学范畴;其中的引文十分繁密,全书所引用诗句超过三千行,传记作者的思维也极具跳跃性,而且不带任何注解,只有若干个增添行文难度的按语。数年间,除了完成传记正文的翻译,译者王嘎为此书添加了一千三百多个译注,力求每句引诗均有出处,并查明准确的创作时间,相关知识背景也着力加以详解。
漫长的翻译与研究过程,一方面与作品本身的难度有关,另一方面确实也是源于译者不满于当前普遍存在的粗制滥造现象,决意怀着对文本和传主的虔敬之心,孜孜以求,精益求精。
《帕斯捷尔纳克传》系国内首次翻译,引起了文学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著名诗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家新撰文指出,王嘎带有研究性质的翻译揭示了帕斯捷尔纳克早期诗中的诗性感受力和隐喻才能,使其“对一个诗人的‘天赋’有了新的、几乎是无穷尽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