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专访范小青:有了荒诞,才有更多的文学作品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 轩召强  2016年12月05日14:32

范小青(左一)在为读者签售 王文娟 摄影

“用不正常的人看不正常的社会,就会起到双重效果。有了荒诞,才有更多的文学作品。”这乍听起来有些绕口的论调,便出自著名作家范小青之口。8月13日下午,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女士,携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最新长篇小说《我的名字叫王村》在上海书展上举办了读者签售会。在接受人民网上海频道记者专访时,说起自己30多年的写作动力,范小青坦言,写作之于她,如同爱美女士喜欢天天逛街买衣服一样,早已成为其调节心灵、享受净土的最佳选择。

谈写作 高产作家是个贬义词

从年轻时的《裤裆巷风流记》小巷风情小说,到中年变法创作“官场小说”,再到《赤脚医生万泉和》、《香火》及《我的名字叫王村》,范小青的写作生涯已经长达35年,谈及为何跟写作如此结缘,又为何一直停不下来,范小青感触良多:“我从年轻时就爱上了写作,等于大半辈子都没有停下写作。感觉这辈子能跟写作能绑在一起,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现在是物质化的社会,特别讲现实,我为什么停不下来?为什么一点都没有厌倦的感觉?因为在如今物质化的社会中,每人的内心都应该有个安静的地方,作为一个写作者,我的内心是安静的,这片净土就是写作。”

如果算上新推出的这部《我的名字叫王村》,范小青已经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这与其他许多同行相比,堪称“高产作家”,不过对于这样的封号,范小青却立马拿来调侃,“在文学界,高产作家是个贬义词。”随后又笑着解释说,“我的创作量确实很大,但写作量一大就比较容易粗糙。如今写到第19部,前面的不敢看,因为文字是不断进步的,写了35年,再回头看当初的小说,就觉得非常惭愧,不过这至少说明我长大了、成熟了、成长了,有进步,所以也应该感谢写作给我带来的收获。”

聊新作 个人写作习惯留点余地

“我弟弟是一只老鼠。当然,这是他妄想出来的,对于一个精神分裂的病人来说,想象自己是一只老鼠,应该不算过分吧。”《我的名字叫王村》有一个夺人眼球的开头。在这部小说中,范小青以日常化、不乏戏谑的语言与纠缠不清的逻辑游戏,讲述了一个近乎荒诞的遗弃弟弟又寻找弟弟的故事,小说承载了社会百态、乡山巨变及现代人的身份焦虑与失落的乡土情结。

谈及新作中涉及到但日常却很少接触到的精神病院、社会救助站,范小青坦言,“作为一个写作者,她不可能体验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比如精神病医院,如果身边没有接触过,那不可能去了解。写作就需要处处留心。我有一个朋友,就在精神病医院做办公室主任,这就是我的一个资源,我都是通过她来了解这些病人的情况。还有社会救助站,平时我也接触不到,但也有朋友在这里工作,我都会有意无意地去了解相关情况。不过这样的了解,毕竟还是间接的,比较浅。所以有读者问我,为什么有些社会角落,在你的小说中都是点到为止?其实我个人在写作中,是比较习惯于留点余地,不想写满写透。第二,没有把握的事情,不敢写,写出来拍露馅,以免被说外行。所以在写作中,所以会回避一些自己不太了解、不能掌握的内容,所以读者读起来会有一种点到为止的感觉。”

说“新闻” 从新闻体会哲学意义

《我的名字叫王村》中,范小青以文学的形式对当下许多新闻热点中关注的农民土地流失问题予以体现。作品中营造出的黑色幽默效果,以及对现代人存在状况的智慧反思与温情悲悯,在业界和读者中引起不俗的反响。相比之下,同样从新闻故事中汲取灵感来创作小说的另一位著名作家余华,却遭遇到天壤之别的待遇——去年余华推出新作《第七天》不久,便遭到外界连篇累牍的“口诛笔伐”,质疑者称其作品中“描述了太多的新闻事件,像新闻串烧,失去了文学高于现实”的意义。

对于余华的《第七天》,范小青并未予以评论,但却表达了自己对新闻故事与文学创作的鲜明态度:“有些新闻肯定会触动我,会让我震撼,但我不会局限于新闻本身,而是会从新闻素材本身,来体会它的哲学意义,这才是写作。你如果就是一个新闻故事,那还需要作家干什么?作家就是要通过现实,通过现实生活的每一个故事、生活的每一个人,从形而上的角度去考虑,这就是小说的意义。只有从社会中有所感悟,然后把它提升为哲学的意义,在这个意义的统领下再去写作,这样就会超出新闻故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