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品荐
特约撰稿:李林荣
《文学回忆录》,【英】毛姆著,宋碧云译,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
世界只有一个,描绘这个世界的作家却有不同的流别和等级之分。有生怕自己被人过于低估的作家,也有自己主动拒绝“崇高”的作家。还有的作家,只把流别、等级之类的说辞,拿来当成扮酷、摆姿态的道具或玩具。自居于“二流作家最前列”的毛姆,大概就正是这样。他这本《文学回忆录》,记述的并非个人的文学生涯,而是如其英文原名和中文版的副题所称,是对他心目中分量最重的十位小说家及其代表作的述评。托尔斯泰及其《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及其《高老头》、亨利·菲尔丁及其《汤姆·琼斯》、简·奥斯汀及其《傲慢与偏见》、司汤达及其《红与黑》、艾米莉·勃朗特及其《呼啸山庄》、福楼拜及其《包法利夫人》、狄更斯及其《大卫·科波菲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卡拉马佐夫兄弟》、梅尔维尔及其《白鲸》,合起来正好是十大家、十部经典。这最初是毛姆因杂志邀请推荐的一份书目,末尾原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后因有出版社据此书目刊行便于大众速读的删减本,相对更容易删减的《白鲸》才取而代之。书中十篇随笔,如十幅画卷,十位小说家生平和创作中极具戏剧性的重重纠结,次第展开:巍峨映衬着幽暗、宽广交织着狭隘、深邃依附着浪荡、荒寒生发着凄美、偶然成就着经典。在别处的高头讲章里被捧在云端的一连串名家杰作,到了能把世上的一切都处理成“二流”状态的毛姆这里,总算返归了凡间,显露出在滚滚红尘和世俗烟火之中奔趋、挣扎、浮沉、迷狂的生动本色。
《超越帝国》,【意】安东尼奥·内格里著,李琨、陆汉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
安东尼奥·内格里是意大利左翼社会学家和政治哲学家。16年前,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与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合著的《帝国》一书,在国际人文学界引发强烈反响,至今余波未息。2003年《帝国》已有中译本问世,不过影响似乎仅局限于离文坛较远的理论领域。实际上,对于早已习惯了在“全球化”的话语主题或认识框架下观察、感受、谈论、描述现实和时代的文坛中人,全力阐释和剖析全球化政治秩序的现状、趋势和历史背景的《帝国》,是特别值得细读的一部醒脑启思、开拓视野的参考书。新出的这本《超越帝国》,收录了作者2003年至2004年在欧美和中国所做的36场演讲的整理稿和介绍这些演讲背景的作者亲撰的前言一篇。书名虽是“超越帝国”,但书中各篇其实都是在以更具现场思考和现场对话的灵动、跳跃感的形式,重述、补充并进一步支撑、延伸了《帝国》的观点和逻辑:我们置身其中的当今时代,名为“全球化”而实为新帝国的潮流正在纵深推进。与旧的帝国主义不同,新帝国冲破了传统的民族国家的主权和疆界范畴,以资本和“君主”“贵族”相结合的多节点、无中心的网状权力,对深入到每一个处在社会化非物质劳动关系中的个体施行生命政治意义上的控制和规约。这是传统的帝国主义被超越的时代,也是大众最终有可能赢得超越帝国的斗争力量的时代。
《“左联”与左翼文学运动》,王锡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在全球范围内的左翼文化和左翼学术持续深耕广拓的背景下,中国左翼文学、文化的历史知识和思想传统,正面临亟需重新梳理、重新阐释的新契机。对19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左翼文化运动,进行多侧面史料研究的“上海左翼文化研究丛书”一套四本,推出得正当其时。其中,和文学史联系最紧密的,就是这本《“左联”与左翼文学运动》。恰如为该书作序的丁景唐先生所说,左联研究很有必要,但也很有难度。现场史料的缺失散佚,回忆追述的细节抵牾,人脉纠葛和观点歧异的错综交织,几方面叠加所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左联从始至终的客观存在过程一直留有许多无法确知的关键模糊点。对此,书中分8章,依时序从左联成立的前奏,到左联成立大会的召开,再到左联组织系统的确立和变化、左联活动的阶段分期,以及左联成员的创作收获、鲁迅与左联关系的始末,最后到左联的解散和左联的历史定位,都做了基于多方史料比对的辨析探讨和归纳描述。在“谁终止了‘革命文学论争’”“左联是怎样成立的”“左联文学创作成果”等问题上,作者做出了史料集成、考订成说的新裁断。在“鲁迅与左联”、“左联是怎样解散的”等论题下,则有“萧三来信”等罕见史料的完整披露和详细解读。而对向来存疑颇多的“左联的组织系统”,作者也进一步确认了难有定谳的实际。总体来看,这本书在左联研究方面既体现了集大成的格局,又体现了创新见的锐气。
《直觉》,【德】格尔德·吉仁泽著,余莉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5月出版
《直觉》是一本带有“大家小书”风味的科普读物。它出自声名赫赫的德国高端科研机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认知心理学家格尔德·吉仁泽(Gerd Gigerenzer)之手,但行文用语和篇章结构,完全没有一般学术专著常有的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生硬高冷架势。也许这正是为了更有力地支撑起全书的主旨:破除大众认知心理层面抑直觉而崇逻辑的偏执,为直觉正名,为直觉去蔽。全书11章,分为“无意识的智慧”和“无意识的行为”两部分。两部分各章都是从描述一例例日常生活现象的个案出发,向贯穿在现象背后的直觉领先于逻辑、无意识超越于理性的深层思维规律,做轮辐向心、剥笋抽丝式的归结。只不过后一部分相较前一部分,更多地侧重讨论匹配着特定情境条件的一个个完整的行为决策过程。依作者的研究发现,直觉之所以常能绕过表面上很活跃、很强势的逻辑理性,在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大事小情中,起到暗中支配我们做出种种判断的作用,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依托了经验最可靠、最可信的法则。当这样的心理机制,在全书临近结尾的章节里,从智慧和行为的范畴,被推移到道德范畴,并与人类宗教史、战争史上一再重现的群体恶行事件关联起来时,这本一开始读起来只会感到轻松明快的小书,终归还是显示了它迥异于那些学识上无根、道德上失据的鸡汤软文类读物的严正、庄重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