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十月:抵达社会问题,更抵达人的问题

来源:文学报 | 北京报道小分队  2016年12月02日23:14

王十月(广东省作协副主席):

我比较喜欢读史,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很多当下的问题,如果我们限于在当下的思考,可能就容易得出片面肤浅的解读。而当我们跳出来,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就会获得宏观的认知和不一样的解读。在历史的纵深之外,再有国际视野的宽度,从世界的思潮异动和历史的选择这个坐标考量把握当下的中国。当下中国经验格外复杂,我们身处其中,很容易盲人摸象。未经审视急于发言,又是新媒体时代的流行病毒,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大量信息,如何从一团乱麻的信息中看清中国问题和这个时代的本质,对每一个中国作家都是巨大的考验,这考验远胜于我们对文学技艺的追求。用习总书记讲话中的一句话来说,“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我的写作是面向现实的。但我总是力图更清晰地看透这个时代表象背后的真实,这是我写作的动力所在。《国家订单》《寻根团》《人罪》这些小说的成功,更多正是在于我看问题的眼光。这一点,也是很多评论家肯定我的作品之所在。

事实上,如今写一部表现社会表面问题的小说很快,但写一部透过表象直抵本质的社会问题小说是很艰难的。托翁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无不借由社会问题的入口切入人的问题的本质。而托翁所说的感动,自然不是肤浅廉价的感动,而是让人从灵魂深处得到洗涤的震撼,《复活》正是如此。我的作品都是从社会问题切入的,但我从来的梦想,不在于揭示社会问题,而是希望如伟大的托翁一样,去抵达人的问题。比如《收脚印的人》,从收容遣送的社会问题切入,我希望抵达的,是中国人何以缺失自我审判自我救赎的能力这一人的问题。当然,限于我的各方面能力局限,我的作品无法抵达托翁的深度与准确,但这一直是我梦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