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肚子
来源:文艺报 | 缪惟  2016年12月02日06:00

那天奉夫人的指示,花了大半天的工夫把闲置了多年的衣物做了次清理。夫人的要求是要大刀阔斧,值得留的留下,穿不了、用不着的坚决处理。在梳理过程中,我也发现些仅穿过一两次的、近乎全新的衣物,瞧着它们蜷缩在那里,心里不免生出些愧疚。我从中选了几件质地和做工不错,且样式尚不算过时的衬衫和西裤,并按当下的行情大致合计了下它们的价值,心里竟有些寻到了宝的感觉。可当我把它们逐件试穿过之后,心情就像只泄了气的皮球,沮丧得一塌糊涂。所有衬衫,领口和袖长都合适,只是瘦了,它们箍在身上,勒得我喘不过气来。裤子的款式和长度也没问题,就是扣不上扣子,或拉不上拉锁。究其原因,全是因为“肚子”。

因为“肚子”问题而烦恼的肯定不止我一个。不信您就站在马路边上留意观察,无论男女,腆着肚子的人的比例一定不会太低。现如今,人们可谓是谈“肥”色变,而且是不分男女老幼。要说哪些人是减肥的先锋,首推的应该是那些年轻的女孩儿。女孩儿们的目的专一、明了,就是为了能有个苗条的身材,以对付各式时髦的装束。女孩儿们好像天生就与食物有仇,每次在单位的餐厅见到她们,不免心生同情,在我看来她们盘子里的那点儿食物,真还不够喂猫的呢。

第二类对减肥情有独钟的是中年妇女。她们有的是为了能有个健康的身体,而有的则是希望保持魅力。

最近在一次书展上见到一位两年多未见的女编辑,这位女士原来被同行们称为“唐代美人儿”,可此次一见,原来的“唐代美人儿”俨然变成了“骨感佳人”。

“您用的什么法子,让自己变了个人儿?”

“节食加运动。跟您说吧,我已经成了单位里的减肥标杆儿了。”女编辑讲这些话时,眼睛里闪烁着些自豪。

女编辑走后,旁边的老王凑过来,咬着耳朵低声对我说:“去年离啦!这不刚找了一位,正热恋着哪。”

“我说她这毅力是从哪儿来的呢!”

第三类嚷嚷着减肥的是中年男人,减肥原因多是源自医生的忠告。可就是这类人的减肥毅力最差,经常是减二斤长三斤。誓言立下过无数次,可体重反弹却是家常便饭。我有一位老友就颇有代表性。每次见到这位老兄,我都觉着他的体重又有增加。每当聊起这事儿,他总会喋喋不休地说自己如何在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甚至挽起裤腿儿,让我看他套在膝盖上的护膝,严肃地告诉我跑步时务必要带上,否则会伤了膝盖。

我俩的见面多是在他单位楼下的一家小菜馆里。

“焦溜肥肠儿敢吃吗?”

“嗯,就来一个吧,反正也不常吃。”

“要不,再点个酱爆猪肝儿?”

“成,那可就下不为例啊!”

每一两个月,我的心里就会生出一次类似的负罪感,可天知道我这位老兄是否隔三差五就会内疚一次,反正菜馆就在他的楼下,抬腿就到。

我与不少人交流过对“肚子”的看法,大家各有各的理,在此我给大伙儿列举出几则,您看看可否有同感?

家父是赞成有“肚子”的,因为他就是个有“肚子”的人。以他的话来讲:“男人需要有点儿肚子,显得气派。你看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大人物,不都是腆着肚子吗,这是中国古人对男性美的理解。”

母亲是讨厌“肚子”的。每次回家,母亲的目光都会把我从头到脚扫描一遍,然后扔出一句:“儿子,要注意你的肚子啦,别再大了。”随后一定会拿出相册,指着我上大学时拍的那些照片,慈祥地说:“瞧,那时候你多帅,没肚子。”

家父的邻居沈教授也是“肚子”的推崇者,老先生是广东人,黝黑且精瘦。他老伴儿经常抱怨他的瘦弱:“你老头子真没良心,吃得再好也不长肉。”因此沈教授对有肚子的同龄人就颇怀敬意。每次见到父亲都会拍拍自己的肚子,感慨地说:“老缪,何时我也能有你这么一个气派的肚子啊?”此话一出,清静的院子里就会回荡起两位老人爽朗的笑声。

楼上的老崔曾是某大电影场食堂的大师傅,一米八的身量,体重少说也得有200斤。每次和他聊起减肥的事儿,他都会愤愤地说:“呸!我才不减肥呢。我这身肉是咱老百姓日子过得好的标志。60年困难时期,拍电影想找一个胖子,导演费了老劲儿也没找着合适的。”

岳父的康复医生王大夫则是“肚子”的坚定反对者。王大夫娇小精干,快人快语,训起人来丝毫不留情面。王大夫对岳父的肚子意见最大:“老爷子,我说您这肚子可不能再大了!我们行内人常说,‘肚子大了,百病皆来’。”

如今的中国是快马加鞭地往前奔,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富裕,吃的肉多了,走的路少了,多余的热量没地儿去,就变成脂肪囤积在肚子上。欧美国家的街头,时时能看到挥汗锻炼的人们,虽然年龄、性别不同,但个个精力充沛。人们有的骑车、有的跑步,矫健的身影在蓝天和绿茵映衬下,煞是好看。望着他们匀称的体型和古铜色的肤色,再瞅瞅自己微凸的肚子和象牙白色的手臂,有个念头开始在脑子里打转儿:“回国后也要开始锻炼,只要坚持,我就不信练不掉这肚子”。至于肤色我是更有信心,毕竟我天生了一身让自己骄傲的黄皮肤。 缪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