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
1949年10月25日,新中国第一本国家级文学期刊《人民文学》问世。应第一任主编茅盾先生之请,毛泽东主席为创刊号挥毫题词:“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至今,它悬挂在编辑部会议室的墙上,成为鞭策《人民文学》同仁的座右铭。
六十七年来,《人民文学》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行,始终站在当代文学前沿,以其自身的历史与文学地位,面对不同历史时期与丰富精彩的社会现实,无论是严峻还是复杂,都以敢于担当的文学责任,不断拓展文学与精神的辽阔疆域。
六十七年来,《人民文学》与众多作家与文学新人一起,彼此肝胆相照,勇于探索与创新,发表了众多可以书写在当代文学史册上的优秀作品,它们以独有的精神与文学价值,为读者所传诵,为读者所肯定,甚至影响了几代人,至今嗣响不绝。
进入新时期后,在国家级的文学评奖中,《人民文学》有几十篇(部)获得过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奖;在鲁迅文学奖与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人民文学》也有十多篇(部)获此殊荣。近年来,《人民文学》不断延展文学的边界,把逐渐兴盛的长篇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儿童文学、网络作品等纳入到刊物的视野之中,并且还倡导了一种新文体——非虚构写作。
2011年,《人民文学》创办了旨在介绍当代中国作家与作品的英文杂志《路灯》。这是将中国当代文学推向世界、与世界文学进行对话的有益尝试,也是一项艰难而繁重的开拓性工程。到今年为止,已经陆续推出了英、法、俄、意、日等九个语种,共二十多期。
新世纪以来,《人民文学》获得过多个奖项与荣誉:“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届国家期刊奖”“全国百强期刊”“中国最美期刊”“最受读者欢迎的五十种期刊”等等。2015年被推举为全国文学报刊联盟首任理事长单位。
今后,《人民文学》仍将以开放的姿态,以人民为中心,面向时代,继续开辟文学空间,源源不断地向读者提供文学精品。
更多
理解《红楼梦》的伟大,自然心生敬畏
在白先勇眼中,《红楼梦》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书”,是“越看越了不得的东西”。
更多

山雨欲来风满楼—— 李镜池在北平来去匆匆的一年
山河破碎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人能够置身事外。
更多
散文 | 一把雨伞和一棵杏树
一棵旺盛且勤劳的杏树,因为与我有关的一把雨伞而腰斩了,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小说 | 刘老太太
固执的刘老太太用健康去交换农村所谓的“争一口气”,结果气是争了,体面地盖起了二层的楼房,但却彻底地失去了健康。失去健康的刘老太太连一只麻雀都羡慕。
散文 | 故乡的童年时光
故乡的青砖灰瓦下,鹅卵石巷道是儿时的乐园,留有我童年的足迹。故乡的山峦、溪流、田野、学堂在记忆里刻下了深深烙印,那亲情与乡音是生命中温暖的底色,是一生的眷恋。
诗歌 | 繁文缛节裹挟的人(组诗)
婚礼,旧藤椅,遗漏的情书
诗歌 | 夏日的自由
组诗《夏日的自由》,共 八首,以夏日为时空背景,以“自由”为精神核心,呈现出一个自由与真实交错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