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新表达 ——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研讨会侧记
来源:文艺报 | 许莹  2016年11月29日05:02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书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斯诺进行实地采访时的所见所闻。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根据该书改编而成,涵盖了1928年至1941年间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与变革。11月24日,由战友文工团电视艺术中心、北京艳阳高照国际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专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与该剧主创人员围绕该剧的拍摄视角、思想蕴涵、人物塑造等进行了深入讨论。专家们认为,多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在找到创作规律的同时也面临了从题材内容到艺术表达如何创新的问题。而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有效开辟出新境地,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注入了新鲜血液。

客观视角 国际视野

中国革命的独创性使之具备文艺书写价值,它先天具有理想之美、信仰之美、革命历史之美,切入视角有不同、史实选取有不同,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通过第三方外国记者斯诺的视角阐释了红星为什么能照耀中国。与会专家谈到,1928年至1941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与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该剧紧扣时代风云,通过斯诺一系列新闻报道以及他对各阶级政党、各阶层人士的采访,为自己找到了去哪里的方向和志向。也在寻求中找到了能解决中国动荡不安、解决人民疾苦的路径与方法。剧中,斯诺第一次向世界客观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红军和万里长征,他公开赞许和颂扬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剧中将采访的故事线与事件发生的故事线交织在一起,使得其视听语言不同于一般的电视剧叙事。采访语言中有问有答,既包含采访前的困惑与细心准备,也包含采访后的豁然开朗,使得该剧升华出传统影视作品中没有的思想性认知层面的东西,并娓娓道来,丝毫不显生硬。有专家认为,该剧选取视角客观,兼具国际视野,在角度选取方面标新立异,为解决同类题材影视剧创作同质化等问题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基于史实的合理艺术想象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很好地秉持了这一原则,做到了基于史实的合理艺术想象。有专家谈到,该剧以详实的史料作为全剧支撑,不仅有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还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做到了忠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这种严谨的历史考据态度值得影视创作者们学习。在人物塑造方面,该剧不仅塑造了真实历史人物,如毛泽东、斯诺、彭德怀、张学良、鲁迅、沈钧儒、蒋介石、宋氏三姐妹等,同时也设定了虚构人物,如金四爷等,真实历史人物同虚构人物的结合自然,合理的艺术想象为故事的展开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也有专家谈到,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常常把虚构人物处理成过场人物,只是为了剧情需要而设置,忽略了人物本身的心路历程和与真实人物之间的紧密关系。然而,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中的虚构人物并非简单的过场人物,他们贯穿于全剧始终,如剧中的金四爷、华盛顿·吴、贾黄堤等虚构人物与真实历史人物有机融合在一起,达到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和谐统一。

打开青年人对历史的认知之门

中国革命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在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里,我们看到中国革命也可以改变外国人的命运、立场乃至人生追求。与会专家谈到,剧中主人公斯诺起初只是逃船票只身来到中国探险的年轻人,到后来却与中国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斯诺个人对中国革命有两大贡献:一是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光明;二是作为记者向世界反映了真实客观的中国。有专家指出,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具有纪念先辈与教育后人的双重意义。然而长期以来,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往往因为说教味较浓,年轻人很难将观剧的主动选择权赋予此类题材作品。该剧谱写了人物命运与民族命运的交响曲,剧中斯诺的个人成长史也是青春励志史,该剧以众多当下性话题打开了青年人对历史的认知之门。 (许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