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路上,文化服务踏歌行 ——解放军艺术学院随营培训教学活动纪实
五年铸一剑,铸就特色鲜明的教学品牌;五年圆一梦,打造强军文化的亮丽名片。被誉为“军队作家、艺术家的摇篮”的解放军艺术学院,从2012年起连续5年开展随营培训教学活动。师生们上高山、下海岛、走边关,行程2万余公里,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和武警部队等有关单位的基层部队培训了3400多名基层文化艺术骨干,指导编排晚会20余台、节目400余个,慰问演出100余场(次),留下了一串串服务基层、倾心为兵的动人足迹。 ——编 者
这是教学模式的全新探索——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将课堂搬到部队,接地气,贴兵心,战味浓。
这是姓“军”为兵的生动体现——胸怀打赢,情系官兵,送文化到基层,推动为兵服务落地生根。
这是强军路上的文化担当——以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己任,用文化艺术鼓舞士气斗志,高奏强军文化进行曲。
这就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的随营培训教学活动。
部队需要就是催征号角
随着“80后”、“90后”逐渐成为部队主体,官兵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愈加多样多变,作为全军惟一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解放军艺术学院站在了新型军事文艺人才培养的潮头浪尖。
培养与需求不尽一致、送学对象专业不对口……这些导致送、训、用脱节的问题一直是困扰该院任职教育发展的“拦路虎”。在多次组织专人深入部队调研后,该院党委“一班人”深刻认识到,部队需要就是催征号角,就是创新动力、教改方向,决心做到:部队文化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官兵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服务,就千方百计送上什么样的服务。
2012年暑期,由17人组成的两支教研小分队分赴原济南军区和南京军区开展文化服务活动,随营培训正式开启。目前,这一模式已逐渐发展为该院任职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
为了让随营培训精准对接部队需求,他们提前派人赴受训部队沟通协调,深入摸查生源情况,科学设置培训班次,组织研发实用性强、易上手、见效快的培训课程;为了满足部队对文化艺术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他们遴选各专业领域的骨干力量,注重老中青搭配、专业分布合理,把优秀师资力量派往部队。为了保证培训效果,教员们始终“钉”在教学一线忘我工作,敬业奉献的精神让受训学员感动不已。
“动力源于部队对文化艺术的迫切需求,源于基层官兵孜孜以求的学习态度和如饥似渴的学习劲头。”该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张婷婷主任委员说:“许多官兵和家属早早赶来听课,没有座位他们一站就是半天;有的学员某个知识点没有理解掌握,半夜睡不着觉给教员打电话请教,这种对学习的渴望让大家深感随营培训意义重大,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笔者在该院训练部张启超部长的办公室看到很多来自受训部队的感谢信。张部长说:“5年来我们在13个方向开展随营培训,结束后都会收到受训单位的感谢信,都表示‘基层欢迎这样的文艺轻骑兵,官兵期待这样的工作服务队’,希望这样的培训‘再来,多来’”。
文艺种子撒向座座军营
一本强军故事集、一场成果汇报演出、一部水兵微电影……今年暑期,一系列由基层文化骨干唱主角、挑大梁的文化“盛宴”在海军东海舰队接连亮相,这是该舰队受训学员的“毕业答卷”。舰队专门给解放军艺术学院寄来感谢信:“是随营培训让舰队基层文化有了如此繁荣的景象,让舰队基层文化骨干有了成长进步的宝贵机遇”。
余音绕梁温暖兵心兵情,光彩照人无论台上台下。培训中,学院带队领导全程蹲守一线严密组织课堂教学,教研组不讲任何条件,一门心思扑在培训上。受训官兵专业基础参差不齐,他们因“才”施教,为其“开小灶”“吃偏食”;缺少教学场地,他们就利用走廊、会议室、俱乐部、休息厅等开展教学;没有设备,他们就自带设备授课……难怪宁夏军区某团政委翟希民对随营培训这样深有感触:“军艺师生把先进军事文化的春风带到戈壁滩,吹暖了十万驻训官兵的心。”
随营培训注重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基层缺什么用什么就教什么给什么。授课中,既有基础理论灌输,又有实践训练教学;既有创编节目思路讲解,又有具体方法技巧传授;既有经典作品赏析,又有个人作业点评。教员倾囊相授、倾心育人,广大受训学员直呼“过瘾”“解渴”。
“没有想到这么短的时间,学员们能有如此大的进步”“12天的培训,12个月的收获”“文艺骨干受益,基层文化生活受益,官兵精神生活受益……部队官兵的肯定就是最大的褒奖。”2014年8月,在黑河军分区某边防团随营培训汇报会上,该团团长裴树军更是感慨地说:“军艺的师生处处以工作为重、以边防战士为重,跑遍每个哨所,有时每天奔波几百公里,但就是没有去过包括五大连池在内的任何一个景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5年来接受培训的文化骨干,宛如一粒粒强军文化的种子,撒向大江南北的座座军营,在基层开花结果。据了解,仅去年就有两部由受训学员拍摄制作的短片荣获全军微电影大赛一等奖。
为兵服务永远在路上
培训一批骨干,送上一片欢乐,留下一批作品。如果说办班授课是随营培训的基本形式,那么慰问演出、指导编创节目、筹划举办晚会,使随营培训更加丰富多彩。
2013年,朱日和联合军演。随营培训师生将文化服务送到演训一线,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特种兵伞降刚落地,大家收拾伞包围成一圈,节目马上就开演;攻坚演练一结束,车灯对开就成了演出灯光;艰苦的训练结束后,歌声就在一旁的土堆上响起……训练基地的一位领导评价说:“你们是我们联合军演的文化作战特殊小分队”。
这样的演出伴随着该院师生下连队、入班排、上哨所、进点号,走到哪儿就演到哪儿,有时在只有3名官兵的小艇上,有时在高达20多米的哨塔上,有时在深山中的哨所里,有时在连队的炊事班中。
“放歌凡河湾”“忠诚·使命·梦想”“弘扬抗战精神、情系雪域高原”……一台台晚会、一场场演出成为该院师生送给部队官兵最诚挚的问候。他们还应部队要求帮助修改团歌、连歌、舰(船)歌,策划集体婚礼,拍摄微电影等,广受欢迎和赞誉。对此,某防空旅政委魏新感受很深:“我们正在筹备演出,随营培训师生的到来真是一场及时雨,不但为我们编创节目、培养人才,还节省了数十万元的创作经费。”战略支援部队某部在感谢信中写道:“军艺小分队不愧为弘扬军事文化、展示军人形象的光荣团队,不愧为提振精气神、传递正能量的宣传队、战斗队”。
教学相长,相得益彰。随营培训既为部队培养文化人才,又让该院师生在接地气中长才气,深入了解了官兵所思所感所为,砥砺了作风养成,浓郁了自身兵味、作品军味,增强了为兵服务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师生们纷纷表示,随营培训让“为兵服务”变得更加清晰、具体、生动,感觉真正接上地气了、有根了。
将随营培训中收集的大量鲜活素材、积累的基层教学经验等成果,写入教材、进入课堂、融入创演,成为该院教研创作的崭新增长点。近年来,无论课堂教学剧目、迎新春联欢晚会,参加第十届全军文艺会演晚会《梦起飞》,还是面向社会公演的大型原创话剧《大漠胡杨》、舞剧《七尺》等,观众普遍反映军味兵味更浓、正能量更足了。
一风一雨春华秋实,一心一意行以致远。制定《解放军艺术学院随营培训工作规定》,对目标任务、计划准备、组织实施、教学保障等全面规范,为随营培训常态化运行提供制度保证;适时了解掌握受训骨干发挥作用情况和部队文化建设新需求,做好随营培训的“下篇文章”;根据不同军兵种部队战备训练特点灵活安排培训时间,两三个教员一组随时奔赴部队开展培训;拓展动漫制作、微电影拍摄等新型专业班次,创新“小、快、活”的培训形式;将培训对象从以传统作战力量为主向新型作战力量、联合作战力量延伸,从以本土防卫、保障部队为主向维和维稳、隐蔽战线、国土一线应急特战部队延伸。
据悉,该院正在研究新形势下随营培训教学活动的特点规律、办法举措,力求使随营培训与部队更加贴近。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的文化种子必会在军营沃土中茁壮成长,为强军兴军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