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在国家博物馆盛大启幕

来源:文艺报 |   2016年11月23日07:27

左:屈原与楚辞(中国画) 冯远 作;中:张骞通西域(中国画) 刘大为 作;右:黄巾起义(中国画) 刘健 王剑武 黄骏 顾迎庆 作  

左起1、长城秋韵(中国画) 王明明 李小可 庄小雷 徐卫国 作;2、唐太宗纳谏(中国画) 杨晓阳 作;3、老子与《道德经》(雕塑) 吴为山 作;4、范仲淹著《岳阳楼记》(油画) 徐里 李晓伟 李豫闽 作

左:天地悠悠——文天祥过零丁洋写照(油画) 许江 邬大勇 孙景刚 作;中:大泽聚义(中国画) 吴山明 董文运 李桐 作;右:火药的发明应用(中国画) 张培成 作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的讲话精神,运用造型艺术形式图写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历史,彰显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16年11月,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办,中国美协承办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在广大美术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历经5年时间的认真创作,精心打磨,如期完成。11月20日,由146件(幅)作品构成的“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

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此项工程,从策划论证,立项设计到组织实施,自始至终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各主办单位的高度重视、支持以及美术家的倾情投入。依托国家之力、美术家辛勤劳动和国家博物馆的倾力配合,使该项目成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从规模、体量之大,人、财、物力投入之多,组织工作之艰巨繁复,都堪称少有的创作活动。其与2009年完成的“百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为连缀一体的姊妹篇艺术创作,成为体现一个发展崛起中的经济大国、文明古国、文化大国13亿人民意志、民族精神和国家文明形象的艺术图谱。

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翟卫华,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文化部副部长董伟,中央文史馆常务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夏潮、李前光、郭运德,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国文联副主席杨承志,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陈建文,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汤恒,财政部文化司司长王家新,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以及靳尚谊、范迪安、吴为山、许钦松、杨晓阳、王明明、何家英、陶勤、杜军、孙机、杨泓、侯一民、詹建俊、盛杨、杨力舟、王迎春、曹春生、孙景波等500余人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文联副主席左中一主持。

赵实在开幕式上讲话。她谈到,经过长达5年的艰苦创作,经过紧张有序的精心筹备,备受瞩目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已经胜利竣工。今天,入选的146件大型美术作品在国家博物馆“中华史诗美术大展”隆重亮相。这是中国美术界、文艺界的一大盛事,是广大美术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美术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的一批重要成果。“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国家倡导实施的一次大规模历史主题性美术创作实践,旨在运用视觉图像浓墨重彩地表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所走过的独特道路和所尊崇的精神价值,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理直气壮迈向未来。参加此次创作的美术家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文化使命感和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认真研究历史典籍资料,深入把握历史选题的表现切入点,不断强化对历史文化内涵的认识,将自身对中华文明的思考和对艺术品格的追求,融汇到呈现历史风云、画说文明进步、传颂中华经典、彰显中国气派的艺术表达之中,以匠心独运的构思和精湛的造型艺术语言,催生了一大批具有极大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中华美术精品,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标志着中国美术在历史画创作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和所达到的历史高度。衷心希望通过这次美术大展,为广大群众奉献一道精美的中华文化大餐,能够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和专家艺术家的批评指正,能够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和历史的考验。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景波作为艺术家代表发言。

徐里做了《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情况说明,他谈到,经过5年多的共同努力,艺术家们以匠心独运的构思,严谨刻苦的创作劳动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创作完成了这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史诗作品,并且在艺术的历史情景再现,史实凝缩表现、个性化风格语言铸造和精神境界开拓上达到了多年以来的较好水平,它标志着中国美术在历史画艺术创作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达到的艺术、学术高度,弥补了历史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空白和缺憾。146件作品中,不光中国绘画、雕塑等各类形式手法的作品丰富、饱满且具张力,即便是外来绘画形式的油画艺术,也在此次创作过程中以体现应有的本土化、民族化、中国化特色作为每个作者的自觉追求。

11月18日,“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秘书长冯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中华史诗美术大展”的特点。他谈到,第一,展览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立场、中国艺术风格、气派的特点。将中华文化呈现为一部视觉图像的艺术史诗,立足中国文化立场,以中国艺术形式,言说中国故事,彰显中国形象成为百年以来几代美术家魂牵梦绕的愿望,构想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美术家的热情参与。在146件作品中,本土化、民族化、中国化特色成为每个作者的自觉追求。更有意义的是,工程不光在规模、数量和方式上绝无仅有,其历史主题的连续性、内容复盖的系统性、艺术呈现的完整性也较少见。

第二,现实主义精神与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等诸种艺术形式充分兼容互补的特点。现实主义手法的历史画创作注重细节对象和生活内容的“真实”和表现的“深入”,通过感人心魂的细腻描绘,表现历史事件和事件中的主体——人,从而揭示主题的意义与价值。而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手法的历史画创作则能够释放美术家的主观想象和创造才华。现实主义精神与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兼容结合的方法为美术家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性。在创作中,作者们依凭各自所长,又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古典主义、具象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和现代主义跨时空等元素充实到作品中,产生了异曲同工、各得其妙的效果。

第三,凝聚集体智慧,凸显艺术家个性风貌的特点。此次创作对于作者的修养学问、学识技能乃至表达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自发创作无法比拟的。这就需要借助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历史学家、考古专家均投入了大量精力,而多位老艺术家又对如何艺术地表现历史主题、主要人物形象刻画处理、画面组织、色彩表现等毫无保留地给出参考建议。

第四,多画种、多面貌、大体量的特点。与以往历史画创作技法、材质多出于中国工笔画、油画和单体雕塑不同,此次历史画创作的画种扩充了版画和多人物组雕、浮雕类装置形式。版画家通过多版拼接,母版展示等手法大大增强了版画艺术的视觉效应和形式张力,充分挖掘材质潜力和技术语言特色,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效果。而通常以历史人物肖像为主的雕塑,此次也推出了除人物圆雕以外的组合性群雕、浮雕形式的作品。在风格多样的国画、油画作品中,作者们更是力求在画面结构新颖独特的基础上吸收更多不同的形式语言和表现技巧,为的是极尽所能,使作品得以最完美的呈现。

由于此项工程完成后的全部作品将长期陈列于国家博物馆的主厅和各回廊中,为适应陈列的整体规划设计,作品尺幅都在原有基础上增大了体量面积, 这就对作品的质量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啻是对作者能力的进一步考验。而能够在国家殿堂中陈列作品,意义深远。参与创作的美术家都深知这份荣耀的来之不易,均以负责任的态度按期向国家交出了代表自己最好水平的答卷。

据悉,“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至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