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科幻作家眼中的“竞争共存理论”
分享到:
来源:环球网 | 张红梅  2016年11月21日15:43

【环球科技综合报道】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2日报道,一份最新研究报告得出惊人结论,称如果科幻小说人物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为他的怪物创造了新娘,人类可能在4000年前已经灭绝。

 

 

 

达特茅斯大学科学家研究《弗兰肯斯坦》作者玛丽?雪莱1818年的哥特式杰作,最后发现有可能原本的结论更为惊悚。如果弗兰肯斯坦创造出怪物的新娘,那么人们已经在这对夫妇的竞争中毁灭,按照“思维实验”的发展趋势。

在雪莱的小说中,怪物请求弗兰肯斯坦为他制造配偶,减轻他的孤独,他们答应会一直生活在南美洲的荒野中,与世隔绝。弗兰肯斯坦心软答应了请求,开始着手创造第二个生物,但是经过再三地考虑,他最终毁灭了“女怪物”。

 

 

 

研究报告的作者马赛德发现,弗兰肯斯坦知晓关键的生物概念,即竞争共存理论,早于这个概念20世纪30年代正式诞生100年之前。

作者根据1816年的人口密度设计出一个数学模型,发现生物的竞争优势在不同情况下有所区别。达特茅斯大学人类学和生物科学的教授纳桑尼尔?多米尼,同时也是这一研究的领头学者说,弗兰肯斯坦很快设想生物繁衍的可能性,他担心快速增长的数量会致使人类灭绝。

小说中弗兰肯斯坦突然开始毁灭半成品的女性。他刚开始听从怪物的推论,相信如果与隔离的生物生活,人类经历的竞争更小。后来他开始推翻之前的结论,在再三考虑生物的繁衍潜力和人类灭绝的可能性后,“竞争共存理论”的概念诞生。

 

 

 

多米尼教授强调,如果弗兰肯斯坦实践他创造女怪物的承诺,人类很有可能已经灭绝。1816年,雪莱可能完全理解竞争共存理论的基本原理。这份研究通过雪莱的科学小说几十年前早已准确地预料生态学和演化理论的基本概念,为雪莱的文化遗产做出贡献。(实习编译:张红梅 审稿人:李宗泽)

访谈更多

李洁非:通过写作勾勒当代文学史的基本轮廓

“我自己希望通过这一写作,整理出一个当代文学史的‘精神脉络’,可能达不到一览无余的程度,但把基本轮廓勾勒出来。”

原创推荐更多

散文 | 何处人生不作别

关于离别的断想及其他

诗歌 | 庭院的月光(组诗)

石磨“吱呀,吱呀”响着/只有她知道/哪个关节响起的

小说 | 我与落日的长河

后来,我没有彻底留在草地,也没有彻底离开草地,我只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轨迹

散文 | 青云河畔

一位老人的离去,常意味着一个无名家族数代记忆的断流。在乡土中国广袤的血脉传承里,无数如我家般普通的家族,其智慧与故事,大多仅赖口耳相传,其生命不过七八代人。

散文 | 山月

《山月》以山水为镜,映照生命哲思,语言朴实如溪石,意境澄澈若山月,在自然与人生的交织中,完成对灵魂归处的永恒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