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长江岸边说六朝》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6年11月25日08:00

书名:《长江岸边说六朝》

作者:金陵老杨

类别:历史故事

书号:978-7-5399-8932-7

定价:36元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诙谐还原历史人物 幽默再现政权更迭

长江岸边 听金陵老杨乐着说一段不一样的六朝史

老杨经典语录:

@孙权也是想做一把手的人,也是想统一天下的人,怎么可能容忍刘备的咄咄逼人之势。但表面上两家还是好朋友,为了把刘备彻底赶出荆州,孙权不动声色之间,连连砍出了“三刀”,“一刀”比“一刀”凌厉。“第一刀”,被刘备轻轻闪过;“第二刀”,砍得刘备“重伤”;“第三刀”,直接把驻守荆州的关羽杀死了。

@如果建业从风水上来说有点玄虚,作为一个都城,还要拿出实在的本事。如同一个人,长得有领导相还不够,肚子里面要有货才行。还不能是偏才,那只能成为一个优秀员工;要做大领导,就要考虑综合素质。

@曹操、曹丕每一次伐吴,都是说不完的痛,数不尽的伤,化成一声声无奈的叹息,汇入奔流不息的江水。北方纵有激情四溢的千军万马,在无情的长江面前也被击得心碎了无痕。曹丕就曾望着一望无际的江水,仰天长叹:这是上天想要隔断南北啊。随后伤心回国不再反思战争得失,让往事都随风。

@贾南风的暗送秋波,撩动了地方诸侯王躁动不安的心。他们脸上泛着亢奋的红光,热情似火、前仆后继地奔向京城,然而在熊熊烈火中,和壮丽的洛阳城一同化为了袅袅轻烟,飘往天国。西晋的灭亡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一个女人和八个男人的故事。

@他的头脑就是一个巨大的硬盘,古往今来的事都装在里面,要查什么内容,按一下搜索键就可以了。晋武帝仰慕汉代,询问汉朝宫室制度,以及宫内千门万户的情况。张华应对如流,他又在地上画出图样,旁听的人都傻了,忘了疲倦。如果让他来参加如今的电视节目《最强大脑》,估计能夺冠。

@守渡口的一听,觉得自己是过于紧张了。挥挥手,走吧走吧。司马睿冷汗直冒,低着头匆忙而去。真是踏破樊笼飞彩凤,顿开铁锁走蛟龙。这个士兵小小的转念,没想到改写了整个历史。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多年后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纤纤玉手,总是拿着一把玉拂尘,纵论《老子》、《庄子》,从容潇洒。每说一句,后面就会跟无数的点赞,然后大家不停地转发,顶到点击排名榜首位。

【作者简介】

金陵老杨,就读于扬州大学,毕业后到扬州中学任教,后到南京大学中文系读硕,现任《扬子晚报》南京新闻编辑部主任。

《长江岸边说六朝》系列从2015年1月起,在《扬子晚报》上连载,2016年8月1日结束。以轻松的笔调讲述六朝历史,条理清晰,语言幽默,无数读者剪下报纸作为收藏,在朋友圈也大量转发,好评如潮。

【目录】

第一章 东吴卷 3

0.1:秣陵杀出重围

默默无闻的“小角色”

孙氏的艰难创业路

孙策势如破竹平定江东

秣陵第一次成主角

幕后英雄的一锤定音

0.2:首次担当主角

“草船借箭”的主角是孙权

借荆州的傻与不傻

孙权砍出“第一刀”“第二刀”

关羽一句话气得孙权吐血

向关羽砍出“致命一刀”

0.3:六朝古都启程

孙权装了10年的“孙子”

为什么能成为“龙穴”

孙权的个人魅力

擅长挖掘优秀员工

孙权待武将如同亲人

文臣大多成了摆设

0.4:笑容泪水并存

非常寒碜的新宫殿

平定交州统一了南方

孙权被骗得欲哭无泪

意想不到的外交成果

南京史上第一座寺庙

0.5:孙权晚年昏聩

一桩间谍案的风波

太子早死是大乱序幕

最小儿子被立为太子

七个夫人下场大多很惨

0.6:君臣相互残杀

诸葛恪是少年天才

一胜一败的惊人巧合

诸葛恪赴“鸿门宴”被杀

孙峻和姑妈私通

五个顾命大臣全部死于非命

皇帝被权臣废了

第二个“鸿门宴”

孙权10个子女下场悲惨

0.7:疯狂末代暴君

孙皓杀死功臣和太后

全国选美滥杀成性

相信一句预言迁都武昌

蔡文姬的外甥担灭吴主将

东吴的最后一次大胜

陆抗羊祜先后去世

灭吴的两大名将

一片降幡出石头

功臣的悲剧

第二章 西晋卷

0.1:武帝埋下祸根

武帝选了上万宫女

为什么白痴做了太子

为什么丑女选为太子妃

史上少见的悍妇

“韩寿偷香”的爱情经典

0.2:皇后淫乱残暴

贾南风每晚要换帅哥

“借刀杀人”连除三个对手

西晋第一能臣张华

太子司马遹被废了

贾南风恶有恶报被赐死

0.3:诸王相互残杀

美女绿珠跳楼身亡

潘岳是古代第一美男

“诸葛亮式”的谋士

两大才子陆机、陆云被杀

嵇绍忠君报国和嵇康不同

司马睿黄河岸边惊险脱身

0.4:显赫王家来历

“卧冰求鲤”到“卿卿我我”

“信口雌黄”的王衍

0.5:西晋亡于匈奴

一代枭雄刘渊逃出邺城

石勒开始慢慢崛起

“永嘉之乱”成亡国代名词

两任皇帝受尽屈辱死去

传奇皇后一生“五废六立”

【精彩选摘1】

金陵南京,几千年来面朝着滔滔江水诉说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曾经灿烂辉煌,也曾湮没无声。六朝,虽然只占据半壁江山,南京城却在此300多年间走向巅峰,成为至今都值得炫耀的骄傲。

这是个豪杰四起、文人辈出的年代,又是个反叛屡起、兵荒马乱的年代;这是个自由奔放、传统崩塌的年代,又是个荒诞离奇、醉生梦死的年代。

统一全国的铿锵之音从未停止,依凭长江的苟且偷安又如影相随;

历经千难万阻创立一个新时代,兄弟子孙相互残杀转眼改朝换代。

皇帝在权臣的篡位中仓惶离宫,面临是生死未卜的凄凉;

英雄在北伐的失意中慷慨悲歌,留下了一生难补的遗憾;

士人在折扇的轻风中高谈玄言,附和着流离百姓的哭泣。

金戈铁马里隐约歌舞的身影,漫天尘土中飘来香水的味道。佛寺的悠悠钟声,宫廷的夜夜笙歌,才子的一往情深,美人的伤心泪水,都汇聚在蜿蜒的秦淮河里,流向奔腾不息的江水,一任东去。

留下年年不变的,只是暮春的江南,依然草长莺飞,烟雨朦胧。

【精彩选摘2】

秣陵杀出重围

默默无闻的“小角色”

如果你到南京中山陵游玩,经过园区内梅花山的时候,不妨稍微留意,在一条小路边有座石碑,上面写着孙权墓。据说孙权墓就在梅花山附近,深藏在山水丛林之中,又大又气派,但现在考古学家踏遍南京东郊也找不到任何痕迹了,留下了千古之谜。如今绿树荫荫下只有这座小碑,没有碑表,孤零零的,实在寒碜,似乎太有愧于孙权。在2012年年底,位于中山陵景区梅花山的东吴大帝孙权纪念馆建成开放,重现他波澜壮阔、驰骋纵横的一生,总算对九泉之下的孙权有了个交代。

南京在没有遇到孙权之前,在中国城市中只有点小名气,算是三四流的角色。后来经孙权拍板,南京才击败了周边的苏州、镇江、湖北的公安、鄂州,定为东吴的都城,成为一线明星城市。算上此后的东晋、宋、齐、梁、陈,南京都担当主角,连演了六部大剧,红了三百二十多年,也就是常说的“六朝古都”,成了南京辉煌的代表作。

很多明星都出身于普通人家,南京在东汉也不算显赫,说是小角色一点都不过分,来看看当时的地位就可以明白。

东汉时把全国分成十三个州,州下辖数量不等的郡,郡又下辖数量不等的县,从行政区划讲,州、郡、县大致类似于现在的省、地级市、县。

南京在东汉时分成了几个县,最出名的一个县叫秣陵,位置相当于现在江宁区秣陵镇这一带。我们暂且以秣陵县作为南京的前身,因为这里是当时南京的中心,经济发达,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现在的市区当时相对于秣陵来说,是郊区的郊区,大多是荒凉地带,几乎不值一提。如果有人跑到秣陵去,秣陵人只会很鄙夷地看着他说:你这个又穷又土的乡下人。

秣陵县属于丹阳郡。丹阳郡包括现在安徽宣城、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黄山,江苏南京,浙江杭州、湖州部分或全部地区。丹阳郡的首县(相当于郡的行政中心)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再往上看,丹阳郡属于扬州,扬州则包括今天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治所(州的行政中心)在寿春(今安徽寿县)。

扬州总共下辖六个郡,除了丹阳郡之外,其他五个是九江郡、庐山郡、吴郡、会稽郡、豫章郡。

顺便说一下,现在扬州当时叫广陵,不属扬州,属徐州。

如果把东汉的城市分成几等的话,那么——

一等城市:洛阳,是全国的都城。

二等城市:以扬州打比方,那就是寿春,相当于省政府所在地。

三等城市:宛陵等城市,相当于市政府所在地。

四等城市:秣陵县等。

单单扬州而言,东汉时就有九十二个县,可见秣陵实在是十分普通的一员。就算要想从扬州中脱颖而出,取得第一名,还要淘汰九十一个对手,竞争非常惨烈。

那么秣陵是怎么样杀出重围,一步步走向成名之路的呢?

孙氏的艰难创业路

孙权和曹操、刘备并不一样,曹、刘的江山都是九死一生打出来的,孙权却是“富二代”。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也就是说江东已经历了三代领导人,分别是孙权的父亲孙坚、哥哥孙策、他自己。那么南京成为都城,与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

先来看看第一代创业者孙坚。

孙坚生于公元155年,是东汉恒帝时候,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和曹操岁数一样大,据说是孙武的后裔。他似乎专为战斗而生。十七岁时,一次和父亲坐船外出,看到几个强盗掠夺商人的财物,在岸边分赃,经过的船只都停下不敢往前走。

孙坚对他父亲说:“看我来收拾他们。”

父亲以为他头脑发热,赶紧训他:“你还是小孩,不关你的事。”

他一个人提了把刀冲向岸边,站在高处向周围挥手,装作指挥同伙的样子。强盗以为遇到官兵追捕,吓得四处逃散,孙坚还追上去杀掉了一人,把他父亲吓呆了。这是他的成名作,显示他高超的表演才能,没有任何炒作和策划,完全凭他与生俱来的英勇、胆量和智慧。郡府也听说了这件事,招他做代理校尉,是个临时性的中级军官,却是他的人生起点。从此步步高升,做到县级干部,但他任职都在现在的苏北地区。三十二岁时,调到了长沙做太守,已相当于市级干部。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董卓被召进洛阳后专横跋扈。地方势力纷纷宣布反董,孙坚遥应北方,也从长沙起兵加入讨董大军。当孙坚打到鲁阳(今河南鲁山)的时候,和袁术联手。因为袁术属于名门望族,孙坚号召力不如他,只能找他为靠山。袁术表奏他为“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

这个官职是什么意思呢?

先看“破虏将军”,东汉把武将分成很多级别,最高的有大将军、骠骑将军等,破虏将军级别不算高,但也属于将军之列。

再看“豫州刺史”,豫州是东汉全国十三州中的一个,相当于现在河南、安徽等部分地区。刺史本意是“刺探的官吏”,就是中央对地方不放心,每一州设置一个监察官。开始级别并不高,还不如太守,后来中央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刺史的权力越来越大,基本等同于独立一方的封疆大吏。

前面加个“行”,意思是暂代。这个官职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暂时任少将兼豫州省一把手。但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个官职是袁术表奏的,东汉政府是董卓把控,会不会批复,袁术和孙坚都是不管的。此后地方豪杰都这样学,想做什么官,自己口头宣布一下。

孙坚随后继续向北,成了同时期最耀眼的巨星。

他的作战类似于美国电影中的孤胆英雄。董卓率领一群恐怖分子在洛阳挟持了汉献帝,四方诸侯组成了一支营救的军队,有十多万人,大家推举袁绍做盟主。但这个盟主心虚,不敢前进一步。曹操气愤之下,自己带了几千人讨伐董卓,但被董卓的部将徐荣打得落荒而逃,死里逃生。孙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孤军深入。

董卓虽然迁都长安,但他自己和悍将吕布固守洛阳,不可一世,却都成了孙坚手下败将。期间,孙坚还杀掉了一个名人,那就是华雄,《三国演义》上说是关羽杀的,是把英雄故事嫁接了。攻进洛阳后,孙坚意外地得到了汉代的传国玉玺,取得的成就当时无人可及,也成了他的巅峰之作。但他如流星划过,进入洛阳后因孤军深入太久无奈撤军。此后进攻荆州的黄祖时,中箭身亡,年仅三十七岁。

孙坚征战一生,大多在中原地带,没有关注过秣陵,也没有到过秣陵。但他最早创业,组织了一支军事力量,这支军队和他的声望成了儿子孙策征服江东最原始的资本。

他死时,部队被袁术收编。孙策才十七岁,无奈之下投靠了寿春(今安徽寿县)的袁术。相对于袁术“老江湖”来说,孙策只是个“小杆子”,想要回这支军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袁术是个无能的小人,对孙家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

孙坚退草寇

第一是:恩将仇报。

孙坚北上讨伐董卓的时候,攻下了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主动把南阳让给袁术,袁术自己在南阳过奢华的生活,坐吃山空,然后又被曹操打败,才逃到了寿春。但无论如何,他应当是要感激孙坚的,但等孙坚死后,袁术却把他的部队全部据为己有。

更恶心的是,他在孙坚尸骨未寒之时,强迫孙坚的夫人,也就是孙策的母亲吴氏,交出了汉朝的传国玉玺。

孙策几次恳求袁术把孙坚以前的全部人马借给他,袁术没有答应。他已看出孙策这个人野心不小,很难控制,借了兵肯定不会还的,自然不肯做亏本生意。

第二是:言而无信。

袁术心中一直有做皇帝的梦,但能控制的地方太少,就想扩大地盘。孙策无可奈何,他想创一番事业,但没有第一桶金,只好先帮着袁术跑腿,但他辛辛苦苦却总是得不到回报。

袁术曾答应孙策做九江郡太守,等到正式任命的时候,却让给了自己的亲信陈纪。过了不久,他又信誓旦旦地对孙策说:上次是我错用了陈纪,现在你去攻打庐江(今安徽西南部),打下来太守就是你的了。庐江的太守叫陆康,孙策也恨他,因为孙策以前拜访他的时候,陆康看不起孙策,只让手下人接待。

孙策怀着无限希望进攻庐江,打了两年才打了下来,但袁术又让亲信刘勋去做太守。孙策一次又一次被耍,一次比一次失望。

但袁术心里也喜欢他流露出的英雄气。他看到孙策,常叹息说:如果我生的儿子像孙策一样,我就算死了也没有怨恨了。

口头表扬对孙策来说只是画饼充饥,更让他痛心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在孙策苦闷难以倾诉、找不到出路时,一个谋士劝他:北方的能人太多,想找个地盘不容易,不如到江东去创业。孙策走投无路之下,听取了他的建议。

江东包括哪些地方呢?因为长江在今安徽南部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因此以这一段长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江东就是现在的皖南、皖东、苏南、浙江、江西东北部等地区,也就是我们现在称的江南。

孙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开空头支票,对袁术说:我帮你先去攻打江东,回头帮助你平定天下。

当然隐含的条件是,袁术归还以前孙坚的军队。令孙策吃惊的是,袁术这次同意了。一共给了孙策一千多人,马十多匹,包括孙坚的旧部名将程普、黄盖、韩当、吕范等人。自愿跟着孙策走的又有几百人。孙策就这样带着这一小批人马向袁术告别。

袁术很亲切地说了一路珍重,愿旗开得胜、静候佳音之类的话,似乎对自己以往的屡次失言过意不去。孙策千恩万谢而去,袁术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里却在冷笑:因为在袁术看来,江东的牛人多了,孙策此去是必死无疑。袁术就是要借刀杀人。

孙策从寿春出发,由于他为人爽朗,武艺高强,长得又特帅,声名远播,一下子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前来投军。到历阳(安徽和县)时,部队已经壮大到五六千人。他就从这里渡江,因为这里江面较窄,江东面是采石矶,历来是军事要塞,征讨江东的必经之路。

当时江东地区名义上都是东汉天子的地盘,但实际上整个天下已被黄巾军冲得七零八落,都是地方军阀割据一方,能站稳脚的大多狡猾强悍、杀气腾腾,根本看不起孙策。然而让所有人跌破眼镜的是,孙策顺利攻下采石矶后,转战江东,整个过程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风卷残云般打下了包括现在苏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广大区域。

进攻的视频画面一直流畅,但也有被卡的时候,那就是秣陵之战。因为镇守秣陵的,在当时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孙策势如破竹平定江东

秣陵的守将有两个人,分别是笮融和薛礼。他们两个人的上司叫刘繇,是扬州刺史。他是东汉政府正式任命的扬州一把手,应当在省政府所在地寿春上班,但寿春被袁术强占着。刘繇也知道和这个自负自大的“官二代”没道理可讲,只好把办公地点搬到了曲阿(今江苏丹阳)。

薛礼没什么名气,但笮融在当时大名鼎鼎。

笮融就像一个狂热的传教士,他的爱好就是推广佛教,达到亢奋和痴迷的程度,全国很难找出第二个。看他的疯狂举动和义无反顾,以为他一定是个虔诚的佛教徒。然而血淋淋的现实表明,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强盗和暴徒,可以说属于完完全全性格分裂的人。

笮融本来在徐州牧(牧也是指一把手,和刺史相比地位更为尊崇)陶谦手下任职,陶谦任命他做下邳国(今江苏睢宁县一带)国相(相当于郡太守),并负责运输三郡的粮食。他把这些粮食没有运到目的地,而是转手卖了,卖到的钱在下邳建起了寺庙。0长江岸边说六朝

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他已相当于市级干部,冒着贪污公款被抓的风险,兼职做寺庙住持了。幸好陶谦事后没有追究他。他痛下决心,因为绝不是想小打小闹,而是投下巨资,导演一部前无古人的佛教大片。他建的寺庙叫浮屠寺,在下邳城南。塔一共九层,每层八个角,每面都镶有铜镜,塔顶也有一面铜镜朝天,所以称作“九镜塔”,这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佛教宝塔。寺庙规模宏大,可以容纳三千多人一起诵读佛经。遇到佛教重要的节日,大路两旁摆满了吃的喝的,绵延几十里,供老百姓随意品尝,来参观的有上万人,花费超亿。豪华的排场不仅国内少见,当时也能称雄世界。笮融还有一项措施,就是愿意成为佛教徒的,免除徭役赋税,也是创举,吸引了周围几千的人来做和尚。这座寺和塔在佛教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毁于战火。

但他不是传道的高僧,做的一切与慈悲为怀正好相反,简直就是凶残。曹操进攻徐州的时候,笮融带着手下士兵以及信徒一万多人逃到了广陵郡。广陵郡长赵昱久仰他的大名,非常客气,摆下盛大的酒宴招待他。笮融看到广陵郡很富有,起了贪念。在一次酒宴上,把毫无戒心的赵昱杀了,然后把广陵郡抢劫一空,南下投靠扬州刺史刘繇。刘繇派他镇守秣陵。

孙策第一次攻打笮融的时候,杀掉了五百多人。笮融感到此次来者不善,吓得紧闭营门,不敢再出来。孙策回过头打败了薛礼,薛礼逃跑。孙策再次进攻笮融,乱军中腿部中箭,部下把他抬回去疗伤。笮融昏了头,以为孙策被射死了。打开营门迎战,孙策将计就计,假装溃败,把笮融兵引进了包围圈,然后伏兵四起,杀了一千多人。笮融逃回营地再做缩头乌龟,孙策命令手下得意地在笮融营前炫耀大呼“孙郎如何”。笮融吃一堑长一智,深沟高垒,一心死守。

后来孙策打下整个东南后,转过头来收拾他。笮融也知道守不住,但他毫无良心,薛礼对他不薄,他又把薛礼杀了。逃到了豫章郡(今江西北部),豫章郡长朱皓忠厚老实,一听说大名人来了,不仅收留了他,还对他推心置腹,当作好朋友。笮融故伎重施,把朱皓杀了。刘繇被孙策击败后逃到了丹徒(今镇江),听到消息后大怒,和这个戴着伪善面具、卑鄙无耻之极的老部下翻脸,带兵攻打笮融。这也应了佛教术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笮融坏事做得太多,手下的人全部溃散,笮融逃到山中,被山民杀死。

攻下秣陵、曲阿,对孙策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孙策在江东有了落脚地。但更重要的是,他部队的人数越来越多,再不是一群乌合之众了,他把这支杂牌军变成了正规军,为后来孙权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孙策是怎么改编呢?如孙策打秣陵同现在企事业单位留人一样,运用了三大“法宝”:

第一,以事业留人。就是严明军纪,让军队有组织有理想。孙策军队刚进城的时候,老百姓听说后都吓得逃到山里。孙策手下的吴范说:如果军队不上规矩就不能得人心。孙策听从了他的建议,向部队灌输远大的理想。就是不能做一群强盗,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得了天下才能封妻荫子,要想实现理想就要遵守纪律,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等。效果是立竿见影,从此军民鱼水情。逃到山里的人又跑回来了,杀猪宰羊招待孙策的军队。

第二,以感情留人。由于胜仗太多,投降的人也多,孙策宣布:对来投降的人既往不咎。只要改过,大家亲如兄弟,一视同仁,共创美好未来。

第三,以待遇留人。只要来当兵,全家就免除赋税。这是最实在的,是看得见的利益,也是最有号召力的。

这些措施兼顾了精神鼓舞和物质奖励,孙家军是越来越强大。在今天苏南、浙江、江西等一带铁骑横扫,当时的镇守一方的名士如王朗、华歆等不是被打败就是主动投降;但同时孙策也杀死了不少地方豪强,结怨很多。公元200年,孙策像往常一样出去打猎,被刺客射伤,不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他几乎白手起家,打下江东六郡只花了四年多,年龄比曹操、刘备小一辈,创业速度和规模要远超他们。

孙策的行政中心设在吴郡(今苏州),但是孙策也重视秣陵。他在“秣陵淮水北”建了“讨逆将军府”,又称为“长沙恒王故府”,因为孙策被东汉朝廷封为“讨逆将军、吴侯”。孙权登帝后,追封他为长沙恒王,所以有两个名称。

孙策在这里建府,主要因为作战的需要,他带兵经常往返于今天的苏州和湖北湖南之间,就要经过秣陵,所以在这里建了一个住所。周瑜后来也经常住在这里,还带了他漂亮的妻子小乔同住,因周瑜任“前部大都督”之职,这个府又称为“大都督府”。

这个府在哪里呢?史书上说的“秣陵淮水北”中淮水指的是秦淮河,秦淮河北面大致就到了今天的市区。但具体位置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在今天的北门桥一带,后来孙权建的宫殿就是在这座府第的基础上改造的。

相传孙策征战秣陵时大本营设在方山,民间传说笮融被孙策追到方山,落马身亡,留下倒马涧的地名,在今天方山北面。

另传周瑜跟随孙策征讨秣陵一带,现在江宁区淳化土桥镇有周郎村、周郎桥。此处是通向句容的驿道,也是通往秣陵必经之路,更是兵家必争的古战场,周瑜作战时经过这里,见无法渡河,一天之内建成了这座桥,桥上还曾留下周瑜马的印迹。村和桥因此得名。

秣陵第一次当主角

孙策留给孙权的是一笔丰厚的资产,但平静的浪涛下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掌舵人稍有不慎,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从孙策对张昭的遗言中可以看出他的忧心忡忡。

我们一般知道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托孤时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治好这个国家。如果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他才能不行,你就取代他吧。

这既是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也可以理解成是试探和警告,但这种内涵丰富的遗言,版权并不属于刘备,是复制了孙策的话。

孙策临死之前,叫来弟弟孙权,给他佩上印绶,把张昭召到身边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如果孙权能力不行,你就取代他吧。如果事情不顺利,你就从容地归顺曹操主持的朝廷,不要有什么顾虑。

这说明孙策觉得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对于孙权能不能稳住江东也没有把握,隐含一点点的悲观。后来曹操大举进攻南方,张昭主张投降,与这句遗言有一定的关系。

孙权接手的时候共有六个郡,除丹阳郡外,分别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吴郡(今苏州一带)、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带)、庐江(今安徽合肥一带)、庐陵(今江西吉安一带),庐陵郡是孙策从豫章郡中分出来的,都属于扬州,大致相当于现在苏南、浙江、江西、安徽等部分地区。扬州只剩九江郡(大致为今安徽、河南南部等地区)在曹操手中。孙权才十九岁,相当于刚进大学校门的学生,但由于有两个得力助手,那就是张昭和周瑜,一文一武,江东的局势渐渐稳定下来。

既然局势稳定,政权中心放在哪里呢?可惜的是,孙权并没有看中秣陵,而是选在了吴郡,就是今天的苏州,一待就是八年。为什么会选中苏州呢?并不是因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孙权要在这里寻欢作乐,而是因为战略上的考虑。孙权要和平、团结和稳定,但敌对势力依然很多,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北方大乱,南方同样不太平。纵观孙权定都的原因,基本可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打仗的需要。

当时的苏州不像现在是温柔富贵乡,而是极不安全的地方,因为这里的山越人很多。山越就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后人,部落很多,后来泛指居住在山地的越族人。没有建成统一的政权,散落在江南,随着汉人生活的地盘越来越大,他们像美国的土著人一样,被赶到了山里或者森林里居住。

在中学课文里有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写道: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有良田美池,鸡犬相闻,住在里面的人怡然自乐。他们说先世的时候避秦时乱,率家人来到这个绝境。这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是个人间仙境。

但这只存在于文人的想象中,现实中并没有桃花源。

山越人在秦汉时被就赶出了自己的家园,和汉人自然是苦大仇深,时而装作睦邻友好,转眼又反目成仇。在孙权以前,全国政权中心在北方,山越没有威胁到皇权,地方官僚自然不会和他们拼老命,大部分时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汉政府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好办法,只能得过且过。总体来说,他们如同在水泊梁山,喝酒吃肉打劫,还是自由自在的。

但孙权来了,山越的好日子也到头了。孙权对他们定位很简单,在我的大本营还敢闹事,那就是不稳定因素,是破坏和平的恐怖分子,统统镇压。

孙策在世的时候,就武力围剿过山越人,双方结下梁子。孙权继位的第一件事本来是为父复仇,但西征黄祖刚打了一半,山越人也想报仇雪恨,就趁孙权后方不稳聚众造反。孙权大怒,把手下所有能调动的大将全部派到平定山越的前线,吕范、程普、韩当、周泰、吕蒙、太史慈等一批能人组成的豪华阵容,先是在豫章郡,此后又在丹阳郡,包括秣陵,花了七八年的时间,杀掉了几万名山越人。活着的人中,强壮的去当兵,有十多万户编入兵户;瘦弱的人去服劳役。既补充了兵源又增加了劳动力,可算是一举两得。从此吴郡以及秣陵一带社会治安得到明显改善,当然孙权和山越的战争并没有结束,山越人坚持游击战是长期的。

孙权本意是为了消灭他们,但从历史发展观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民族大融合,是歪打正着。孙权歪打正着的事有好几件,这算第一件。

孙权在吴郡除了平定山越外,还做了两件重要的事,一件就是平定内乱,镇压了一批反对他的人;二是西征江夏的黄祖,最终杀死了他,为孙坚报了仇。

在吴郡的八年,孙权一直忙于平定南方,顺风顺水,那么曹操干吗去了呢?为什么没有趁孙权立足未稳就大举进攻呢?事实上,曹操和孙权还握手言欢,遥相呼应,成了表面上的朋友。原因就是北方大乱,曹操自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后,忙着荡平北方各种割据势力,也怕孙权背后捣乱,一直与孙权很客气,远远地打招呼。孙权也很识相,知道自己北上的力量还不够,先拓展自己的地盘,大捞一笔再说。

但孙权消灭黄祖之后,一切就改变了。因为黄祖镇守的是江夏(今湖北云梦),江夏属于荆州,荆州包括今天湖北、湖南大部分,河南南部,两广北部等地区。此时北方基本平定,曹操也开始转过神来,眼光扫向了南方,才发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荆州的一把手刘表病重,不久身亡。谁获得了荆州,不论北进中原,还是平定南方,都可以掌握主动。他没想到不起眼的孙权速度这么快,离荆州已经近在咫尺,曹操陡然感到了压力,大受刺激,知道时不我待,来不及休整军队,立即举兵南下。

公元208年,孙权把行政中心移到京口(今镇江),还修筑了京口城。原因就是曹操亲自带了几十万大军南征,孙权觉得吴郡离前线太远了,为了便于指挥作战,才决定迁都。这一年孙权与刘备联手,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与曹军大战,一把熊熊大火中,曹军狼狈北逃。孙、刘以弱胜强,孙权成了名副其实的江东王,曹操退回江北,刘备开拓荆州,天下三分。

但他在京口只住了三年,公元211年就把行政中心移到了秣陵。这是秣陵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割据政权的中心,因为孙权还没有正式称帝,所以南京“六朝古都”的年代也并不是从这一年算起。但这为以后成为都城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看作是正式聘用前的试用期。

那么孙权为什么要搬到秣陵呢?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但主力并没有重大损失。战前他目空一切,以为天下无敌,江上横槊赋诗,激情飞扬,也听不进反对意见。大战后他看着滔滔江水头脑渐渐冷静下来,加强了反省,意识到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军力量不足,于是他在谯县(今安徽亳州)收集残兵,又拼命招募,不到四个月就组建了一支新的水军。曹丕写了一篇赋,里面记录的数量是“泛舟万艘”,顽强的复活能力把孙权吓得不轻。双方大仗不算多,但小打小闹不断。京口离谯县又比较远,在后方指挥水战不方便,孙权被打得神经高度紧张,天天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于是咬紧牙根,决定再次搬家。

有一种流行说法是,诸葛亮曾经评价南京时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南京的东郊是紫金山,绵延如同一条盘伏的龙,西边是石头城,如同猛虎雄踞江边。如今的清凉山公园内,有处“驻马坡”景点,三个字是刘海粟题写的。相传诸葛亮就是在这里骑马观察南京的山川形势。公园东大门外有个“武侯驻马浮雕”,长约70米,高4米,近300平方米。但有人考证,实际上诸葛亮并没有到过南京。所以这种说法存疑。

刘备则确实劝说过孙权“迁都”——

刘备:吴郡离前线有数百里,一旦战事紧急,你恐怕来不及救啊,劝你还是赶紧换个地方。

孙权:你说得对。秣陵有河流上百里,船只行驶很方便,我正好要治水军,准备移居过去。

刘备:芜湖离前线也近,你也可以选择。

孙权:我将来还要攻打徐州,芜湖位置偏了,不太合适。

倘若刘备的劝说还让孙权有点犹豫,那另外有个人在这关键时刻推了一把,终于让孙权下定决心搬到秣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