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的不可复制性 —— 兼评沪上敦腾的诗
“如果一个人仅仅用诗来再现和别人一样感觉到的那些情景,声音,气味,色彩和情趣,不管他的感情多么炽热,不管他的描写多么生动,我都得说还不能证明他配得上诗人这样的称号!”
爱伦.坡这句话值得记在心中!
在诗歌越来越变成一种普及现象的时候;对大众情绪的宣泄或者权贵附庸风雅也许是一件好事,对艺术的审美意识来说未必就是好事了,因为“时尚”和“艺术”毕竟还不是一码子事。因此我们不得不对诗歌的不可复制性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历来文学艺术的评论家都说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它代表着艺术的巅峰。因此一个诗人所具有的个性应该是无可比拟的。
独一和完美的结合是诗人最恰当的桂冠。
我们所能看到的诗歌巨匠,他们个个都有无法超越的个性,他们就是到现在也是不能寻找到第二个与之相同的样板,这才是他们伟大的原因;爱伦.坡是这样的,波德莱尔是这样子的,叶芝是的,兰波,马拉美,瓦雷里,……以及后来的那些让我们惊异的诗人都以他们独特的秉性成就了他们自己的辉煌。他们的道路不可复制,他们的诗歌更是不可复制的。
诗的不可复制性就成了诗人长期存在的先决条件。
那么可以说诗歌的泛滥就是反复复制的结果;一个模子,填进字就是诗。这样简单的写作自然会把一种艰辛写作的过程变得草率而无聊,(当然对于那些拿文字宣泄一下的人我们排除在外),高兴了十首八首的“写”,扣一个头衔就必定有几本集子出来。其实诗歌真不是这样容易完成的;它是苦苦冥想,思考;拷问灵魂,解析生活,认识其中关系的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
我不想推断是《雨巷》模仿了《再别康桥》还是《再别康桥》模仿了《雨巷》,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有相同的气质,是一脉相承的结果,营造意境的手法极其一致。以至于这样的“调调“我们延续了很多年,成为发展中的样板,到现在依然不改,目前更是大有更上一层楼的趋势;那对诗歌的发展来说那就是趋于无聊加低俗。
批评他们我知道会得罪一些成名人物,因为他们正是这种技术的受益者。
但是,我依然以为诗歌的主流应该是汹涌蓬勃,粗狂有力,甚至张扬跋扈一些也未尝不可,那些轻飘飘的,或者小资情调的只可以成为绿叶,不能无视它们喧宾夺主的泛滥。我曾经说过;“一个有个性的民族,必定有有个性的文化!”,模糊而肤浅的个性会软化了我们民族的骨头,没有有血性的艺术,哪来有血性的民族!
我曾经写过《如何阅读雨巷》这样的文章,它的意义不在于把它排除在诗歌外,而是认识它作为艺术存在的价值,因此正确摆正“花”和“叶”的位置,在无数绿叶的陪衬下凸显花永恒的魅力是我们今天写作的动力。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具有艺术的价值而长久存在呢;我以为最起码是不可复制的,不可复制性就满足了艺术的创新精神。不可复制的原因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秉性。有技术上的难度,更确切的说是诗人天分所具有的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难度;就像庞德的《诗章》,艾略特的《荒原》,瓦雷里的《海边墓园》,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都具有不可复制的效果,他们的天分超乎常人而被世界仰望。那些独领风骚的诗歌至今依然是独一的屹立在诗的历史画卷里,无人超越。
我在论述诗的不可复制性的时候,我想用我们所熟悉的一位诗人来说明,也许更贴近我们所要理解的范围。那就是沪上敦腾。
沪上敦腾是一位很有个性的诗人,他在新浪网也是很有人气的,这让我看到了一股来自民间的正气,诗坛有很多让人无法理解是事情,很多写得不像诗的“诗人”头上戴着诗人的桂冠,写得像诗的诗人却被体制强行排除在外,也许沪上敦腾正是这样被体制排除在外的真正的诗人。虽然我选择他并不看点击率,也许对一些人有点击率也并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我国有些事情并没有自己的规矩,每每出人意料也是常有的事情。诗歌界更是千奇百怪,乱象丛生,似呼诗歌被边缘化是缘于体制下的“诗人”和他们的“诗歌”,说诗歌被他们亵渎和蹂躏也许更恰当。
《一虎一夕谈》是沪上诗歌中脉络相对比较清晰的一首,但是他切入意识却超乎常人,表现的宽泛程度也足以引起读者极大兴趣,这首诗;他选择意象的繁复相对他其他的诗要简洁明快,他的很多诗一句里就有几个连怀意象;
像下面这首诗中的句子;是沪上比较典型的句式,他完全用意象来暗示对生活中关系的
认识。
他赐予我钉子、画布和泛蓝旳冰
赐予我芥末和门。镜子对着后窗
一支强悍的军队在草原消失,上帝也消失了
我一直站立,上帝沒有赐予椅子
直到悬崖上的树倒下,也无人接替
沪上在这首诗中大量的运用具体的物象来说明诗要表达的关系,这样的思考是需要深思熟虑,这样的跨度需要对自己所思所想有具体而清晰的了解。前几天看到一个朋友的文章中有这样的话;“在诗歌的道路上,不会烹调的裁缝,不是好司机”。我回他说;“——诗的拼贴画法,就是让意象本身说话”。“烹调”,“裁缝”,“司机”在诗歌的道路上就变成了诗的意象,不在是寻常意义上的词语。我理解这句话,绝不是对诗歌的调侃,当然不能就词本身来论它的真实含义,它们深层的意思就不只是通常的概念,它所体现的正是诗歌所需要的技巧。正如庞德提倡的“破碎性”是运用思想的跨越,概念的异质互换,产生块状语素的拼贴来间接的渲染情绪,是诗歌产生立体效果中最佳的方法。这种方法也被惠特曼在早年称之为“拼贴画”。一直为现代诗人写作时采用,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长久的实践和思考。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就是要突破常规,给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诗不仅是精神的食粮,也是文字发展的催化剂。诗歌对文字的贡献就在于带领文字开拓新的疆界,否则被边缘化的不仅仅是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字的蜕化。
沪上用多个意象表达对一种事物的思考,这于诗歌来说,事物的具体存在给我们的是诗人思考中事物的内在联系,多个意象就像多个炮弹一样击中一个主题的中心,一个意象就是一块“色块”,是单独存在而相互联系的个体,象音符一样发出和谐的声音,让你在声,色,味的感觉中转换成对意象感悟而产生的幻觉,它的力量是颠覆性的效果。因为繁复而千变万化不具备简单效仿的可能,好的诗歌就是在这样难于把握的技巧中固定了它自身的个性,这样的个性很独特。诗歌的技术中有可以学习和模仿的东西,更多无形的技巧是靠天性使然。沪上的诗歌用繁复的取象迷惑了广大的读者,也因此引起阅读的兴趣,最终还是有很多人不习惯,其实读诗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需要一种长期在实践中积累的感觉;一首好的现代诗真的是一种感觉,不只是对文字的解读,尤其是沪上的诗歌更加需要的是长期阅读产生的对诗的一种直觉;心灵的颤动,和共鸣,它是心对文字的敏感生发的冥想。文字渲染诗人要表达的情绪,字符像音符一样成为读者享用的乐章;它是声,色,味,动,静俱全的一首交响乐,它是感官上的交融和享受。我不以为直接对文本的具体解读是一种阅读的最佳方法,往往在文字的跳荡中体会诗人的情绪,而沉入其中悠然的去感悟其中滋味才会领悟,大概沉醉于沪上敦腾的诗就有这样复杂而美好的感觉。
下面就是沪上一首诗的全文;
老虎啊,咬我一口吧,脖子和手臂均可
整个儿呑进去更绝!我想找一个体面的理由离去
而不用自己动手。我信佛,反对轻生
这样的恳求,可疑。你是个享乐之人
房间一尘不染,独居在广吿词里,看海景
杯中的茶水乳黃,澄明,装着春天的故事
老虎啊,你的野性在哪儿?今天为何这般谦让
我末患绝症,未染口蹄疫,未服毒药
咬我一口吧,你不会与我同归于尽
我不饥不饿,不想吃零食。除非你告诉我
景阳岗在哪儿,谁是行者武松
我可以帮你一个忙,考虑你的请求
我无意落井下石。骨折时我服食过虎骨
宰了我吧,老虎兄弟
替你的同类复仇,假设我是武松
老虎流泪了,他说他一进门就嗅到了
空气中飘荡的虎气。因为太孤独
他决定留下我,多一个人聊天,日子会好过些
诗人要表现在尘世中行走独立特行的孤独和因孤独而生成的傲气;他选择老虎这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并不出奇,出奇在最后对老虎眼泪的解说;一下就烘托出诗人的气质,出人意料的结尾和通篇诗文的幽默足以让人荡气回肠,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不可复制的特性和诗人的秉性相融合,使你没有似成相似的感觉,况且诗歌所用物象的的视野非常开阔,中间几段的选择恰巧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印象,笔触涉及从古到今游走于广阔的思绪之中,体现沪上诗歌高阔的眼界和胸怀,这种心绪和意境表现手法是一种成熟的体现。
其实运用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暗示,比喻。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人,一个物,一个典故,一个情景或者就像一个故事。这样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在被用于诗歌意象的使用中,其实已经完全超出了这个字或者词的本意,它已经被诗人用于述说“心灵的真实”来使用了。从“现实的真”到“心灵的真”,这个“字”或者“词”已经发生了变异。他们以一种很另类的面貌出现在诗里,也就是成为了诗的元素——“意象”。它们丰富而微妙的含义,使诗歌的主题更加明亮而富有色彩和活力,使诗的境界开阔,使诗的深度,厚重感得以加强。使用它使读者对主题的想象也就渐次打开了阅读的空间,这一切当然都表现出诗人的知识,智慧,才志的水平。这些都是诗歌难能可贵的品质,是天分,也是文化气质的体现。
下面我再介绍一个混血儿诗人德瑞克.沃尔科特的诗歌,来说明使用意象的好处;
当然他和庞德,艾略特在使用意象上截然不同,他要小巧,直观一些。表现出的程度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们都是大师级的诗人,值得我们在比较中认识它的意义。
沃尔科特是199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当时的授奖词是这样的;“大量散发着光彩,且深具历史眼光,是多元文化撞击下的产物”他的诗歌意象繁复,形式厚重,音韵和谐,用典考究,文字“雅”得具有“崇高炫目”的效果。他能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截取鲜活的词语准确生动的营造气氛。这些特点的形成使我们看到了他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这些也恰恰形成了诗的不可超越性。
我选几句他的诗来说明,意象运用带来的惊人效果;《沼 泽》——(傅浩的翻译绝对是一流水平)
它无所开始。爆竹的地狱外缘判罪,黑鬼。
它的黑色情绪,
每一次落日都沾染一点你毕生的血液。
可怕的,独创的柔软动作!每一颗红树苗
都想蛇一样,它的根猥亵得
像六指的手
在其紧握之中隐藏着背上生苔的蟾虶
伞菌,气味浓烈的姜花
血色的花瓣
虎斑兰有斑点的阴户
纠缠着它那唯一道路上的旅行者的
怪异的阳具
哈哈;真的读这样的诗是很爽的享受,同时又很震撼。你看那些词语的运用已经到了极致,营造气氛的手法老道,大气,思路开阔,联想丰富;把对人生的感悟运用“沼泽”这样一个特定的坏境来让读者联想,真的是具有奇异的作用。这哪是在写沼泽,这不正是人生这个大沼泽吗!他暗示的巧妙,衔接的和谐和文字的老辣是空前的!他赋予文字了新的含义,给了我们更加刺激的享受,这种刺激具有疯狂的意义。
我引用他是因为我在沪上的诗歌里感觉到和沃尔科特在诗歌的表象上,形式上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值得用他们的创作来说明诗的不可复制性;文化底蕴,知识范畴,感悟能力,清晰的思路,嫺熟的手法,无限的联想,开阔的视野无不是向我们告知诗的神圣意义和诗人独特的秉性,沪上敦腾具有这种实力,他奇异的写作方法和构思技巧成就了诗歌的独一性。所以要成为名符其实的诗人就必须有超人的本领。仅仅满足于网络那种肤浅而平庸的写作是毫无意义的。
沪上的诗歌在使用意象上和沃尔科特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说模仿,就是感悟透其中的奥秘都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认知的悟性。
当然读诗是需要一种方法,而这个方法需要长期,广泛的阅读的经验来完成。
在这首诗中我们能够看到沪上要“毁灭“自己,为什么有这样极端的想法呢?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诗做了全面而细致的铺垫,使”毁灭“和”生存“的状态作比较,深层次的诱发生存和现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沪上用几行诗就交代得清清楚楚,在这里他惜墨如金。看下面三行诗,他就是这样把自己的生存环境写了出来;
这样的恳求,可疑。你是个享乐之人
房间一尘不染,独居在广吿词里,看海景
杯中的茶水乳黃,澄明,装着春天的故事
通过对自己的描述(说到诗我极不喜欢用这个词;“描述”败坏了诗的本质)我们应该知道沪上的生存心里;我们将在;享乐之人,房间,一尘不染,独居,广告词,看,海景,茶水,澄明。春天的故事…这些个词中来寻求诗的脉络,以及这些文字背后的涵义,来组合孤独的个性生存所具有的环境。短短的三句,容量很大,我们说没有足够的联想诗歌的厚度,深度就无法实现。因为它提供了可足以驰聘的想象空间,而深入了解诗人的气质,这种力道就也在情理之中了。
为了超脱,或者解脱;诗从好几层来表现对尘世其实是对“恶”的厌恶。不可复制的缘由就在于沪上敦腾诗歌所展开的广度,厚度,深度上,它出人意料,不同常人。很多平庸的诗我们看了,总会有似成相似的句子,和意境,对平淡无奇“熟”的面孔一种抵触油然而生,缺乏了阅读的兴趣;因为只有神秘让我们入迷!
沪上中间这几段的抒写因为他视野的跃动而挥洒自如,这也是产生容量大的原因,沪上总能在诗意上创造出自己的突破。突破陈旧的格式,陈旧的词语,赋予他们新的内容,让他们有鲜活的生命力,他选词的宽泛程度也給诗歌的表现力构成了不俗的色彩。
沪上由于大量使用“物象”,使诗意更加跳跃;传统的一条线下下来的方法已经和浪漫主义的衰退而失去了阅读的魅力,像白开水一样的诗完全没有可读性,这是文化进步对它的抵制,谁也无法阻挡;因此诗的不可复制性也是文化艺术多样性发展到今天寻求伟大的进一步要求,诗意的跨越和内在的联系是一首好诗相辅相成所产生的结果,内在的联系凸显诗人对主题的认识程度,浅和深埋藏于文字中决定了诗涵义的深浅,这也是不可复制只能思考的环节,在这个上面你能独立特行,那你就完全控制了你诗歌的独一性,从今天诗歌的发展来看,我以为这是诗人必须思考的一个方面。
沪上在切人点上表现出层出不穷的变化,在意象的选择上恰当合适,他的视野开阔,联想高远深邃,用词准确简朴,他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而这情趣恰巧是适合诗美的原则,而成就了他所取得的成绩;以一个有鲜明特点和独一的风格受到关注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首诗并不是沪上的代表作,它的容量,广度,深度以及意象选择的繁杂性都不足以说明沪上所具有的的特点,坦率的说;网络的写作有时候会流于浮躁,所以在沪上敦腾的诗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这首诗,在文字的使用上多用点心,更诗化一些,柔美一点,它的艺术性会更完美,但是用它来说明诗的不可复制性却足够了。
我之所以借沪上的诗歌来谈论诗的不可复制性,是因为他在诗歌泛滥的今天,具有足够的独特性,很有借鉴的价值,具有指标性的作用。人们喜欢他的诗,却不能简单的去深刻认识它,非挖掘不能知其所以然;就像很多人的诗,像一粒沙子掉在沙堆里,很快就没有了自己!而沪上的诗歌就像贴着商标一样,到哪里都一目了然,我们能从大海一样的沙子中认出它来——那是属于沪上的诗歌!。
我们也从这首诗中了解了沪上的生活;读他就是要让“诗歌”成为诗歌。
文学艺术是有规矩可循的;打破它,树立它都需要勇气。然而我们首先要在学习,掌握了规矩的时候才能去寻求突破,遵循规矩是诗要在继承中发展,而突破的目的是保持一份独立的品格,成就一种创新的伟大!
通过沪上的诗歌简单的叙述诗歌的不可复制性,目的在于给诗歌认识一个标尺;那就是一句话;真正的诗歌是不可复制的!其实;就象流行歌坛一样,民俗,通俗和美声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成为“流行“或者”不流行“来区别,流行的意思就是什么人都可以唱,好上口,不流行却需要静心的品味,“流行”刺激的是感官,“不流行”刺激的是精神,感官是肉体的需要,精神是灵魂的需要,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要写诗就要体现诗人自己的个性,而培养自己的个性一定要通过大量阅读来审视其中值得借鉴的作品,在不断的实践中建立属于自己的个性。就如画画一样;写生,写生…..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画风。目前网络诗歌坦率的说更多的是一些模仿秀,模仿的结果就是千篇一律一个调调。有的诗人出了几本诗集,却看不到任何变化,千篇一律都是一个味道,平的就像一片没有波澜的水面,毫无“风景”可赏,那不是诗人。我们应该知道真正的诗人是少数,绝对的少数,那些有个性,又一直坚持下来而攀上顶峰的也许就是诗人了,少才正常,多了就缺乏可信的价值。在大量的写作向上攀爬的过程中,我们很多人被淘汰下来,或因平庸,或因坚持不住掉了队,这是诗的生活所经历的必然。我们社会的腐败和淫乱已经沁入骨髓,道德基准线已经被突破,要整肃就必须先振兴文化艺术,提高公民文化素质这是第一步,没有这一步就象楼房建筑在沙滩上,毫无优越感和自豪感。
对于目前的诗坛“应该说,都在做着那些不值得一做或被前人已经做过的事情之中,这样的境遇,绝对不会再出现天才!”
要建立一个有个性的社会,就必须鼓励有个性的写作。把传统当成(死的)法宝传承是一种极其错误的理念;只有模仿的艺术就是扼杀民族精神中最优秀的创新精神;从传统中琢磨出来的诗就是僵死的文化“尸体”,不足以引领潮流!
也许真正的诗人就那么几个,也许沪上敦腾就是一个在攀爬顶峰的诗人;只要他坚持了,努力了,拒绝平庸,拒绝停止,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深化,就有成功的可能。然而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将奋起而簇拥着他们去开创新的领域,让诗歌的声音带着民族的个性唱响世界!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脊梁,而向前进!
——荒原易人 2013年6月9号于西安三痴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