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图片报道:加强文艺批评恳谈会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云雷  2016年11月14日07:49

2016年11月14日,加强文艺批评恳谈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梁鸿鹰主持会议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打磨好文艺批评这把利器,11月14日,文艺报社召开“加强文艺批评恳谈会”,与十多位专家学者促膝恳谈,共话增强文艺批评的批评精神与针对性、说服力。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以及施战军、王干、徐忠志、周星、郭艳、赵彤、张永清、王国平、徐刚、傅逸尘、霍艳等与会。会议由《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主持,《文艺报》副总编辑徐可、胡军、崔艾真及各部门负责人参加。

何建明谈到,文艺批评就是要把批评性和战斗精神突出出来,好处说好,坏处指清楚,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批评的公正性,防止把好的东西说成不好的,把不好的东西夸得天花乱坠。批评家和批评报刊要加强对文艺思潮的分析研判,抓住创作、思潮中的倾向性问题,提高研究策划能力,要说实话,说真话,提好意见,促进文艺创作健康发展。

与会专家认为,批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文艺观,着眼于批评在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价值和效应。无论是作家还是批评家,都在一个共同体之内,文学批评实际上也要接受共同体的检验。一部低劣的作品,不会因为被赞扬而成为一部好的作品,反之亦然。文学批评要敢于亮剑,对质量低劣的作品和不良的现象、思潮,要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面前有立场和观点。批评家对自身也要进行反省,有时候也存在浮躁问题,眼睛里全是圈子面子,躲躲闪闪不行,文学批评也是在评论家自身的反省中磨练出来的。批评不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批评家要认真研读作品,怀有对文艺发展的前瞻性,批评不仅要对具体的作品负责,还要对大的文艺发展负责,对文艺的经典性传承性发出负责任的声音。

大家谈到,文艺批评要有一种真诚面对作品、面对创作者的精神,批评需要一种知识,一种感悟,更需要一种理想和天真。批评不能是市场的附庸、作品的附庸,更不能是人情的附庸,说真话讲道理,既要有文化立场坚守,也要有批评的勇气。文学批评具有自身主体性和审美主体性,它是单独的一种文类。现在的一些批评不调动情感,变成一种论文生产,这是值得警惕的。要打破学术论文的腔调,不刻意追求宏大的气势。真诚意味着站在学理角度的无私忘我,为文艺健康发展发出光与热。

专家们认为,现在批评者的身份有多种,批评的样式多元化,比如学院批评、媒体批评和网络批评等等,多种批评共存,众声喧哗,各个声部都在发声,但真正的批评需要回到精准,能够说准要害,有的放矢。研讨会不能只听吉祥话,文艺批评有时也像一种全面体检,要让那些健康的、有活力的东西保留下来,让那些不好的暴露出来,坚决去掉。批评者应该静心定气,坚持自己的美学观点和立场,不随波逐流,这才是有作为的表现。当代文艺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批评风气,无论是原创性还是可持续性,都需要一种新鲜的、有张力的激发与促进,作为一个批评者,要把文艺创造进程的变化、受众的变化装在心里。要对当代性、文学性、经典性等很多东西重新去理解、发声。对青年作家来说,有时更需要的是建设性的建议,如作品成稿之前的批评。对某个作家一个阶段的写作,建议性的意见极有作用,批评家要善于发现、提高理论修养、增强批评文字的说服力。

与会专家还谈到,我们也要积极开展大众的批评,既要重视评论家的批评,也要重视普通读者的批评,文学艺术的边界是在不断地扩充的,批评的视野也要不断地扩大,当然这个扩大不是把原有的地盘丢失掉,而是把更多的社会力量利用起来。对年轻人来说,接触网络比较多,在网上开展批评,需要探讨的问题更多。比如当今学术界的批评与网络上的文艺批评,其实是两张皮,是两套话语体系。文学艺术要真正影响更多的人,就要把新的话语也纳入进来。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文艺报》于今年1月27日曾与光明日报社联合召开“加强与改进文艺批评研讨会”,围绕文艺批评的标准与当代评论实践进行研讨。此次恳谈会同时就发扬文艺批评的批评精神问计于专家学者,以期发挥好《文艺报》的阵地作用。

参会嘉宾右至左:何建明、施战军、徐忠志

参会嘉宾右至左:赵彤、傅逸尘、王干

参会嘉宾右左:郭艳、王国平、霍艳

参会嘉宾右至左:周星、张永清、徐刚

施战军在会上发言

周星在会上发言

张永清在会上发言

王干在会上发言

赵彤在会上发言

郭艳在会上发言

王国平在会上发言

霍艳在会上发言

徐刚在会上发言

傅逸尘在会上发言

徐忠志在会上发言

(摄影:王纪国、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