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纪念赵望云诞辰110周年
画坛纪念赵望云诞辰110周年,儿子赵季平回忆说:
父亲一辈子不画名山大川,就画老百姓
今年是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诞辰110周年。11月5日,由新华社支持,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香港紫荆杂志社、联合长安画派艺术研究院、中国银行(香港)共同主办了纪念座谈会。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的革新派画家,赵望云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感召下,为了改造中国画坛的陈腐风气,积极倡导新国画运动,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他就到农村去,先后深入华北、塞外、江南、西南、西北等地,以大量的农村写生和国画创作开艺术创作之新河,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开辟了一条中国画面向劳动民众现实生活的艺术道路。据介绍,从1928年开始,赵望云开始在天津《大公报》发表画作,1933年初被特聘为该报旅行写生记者,到冀中一带农村写生。其反映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的速写画在该报刊出166幅,冯玉祥、徐悲鸿、常书鸿均为其忠实读者。
座谈会上,赵望云之子赵季平谈到了父亲对他的影响,他说:“父亲一辈子不画名山大川,就画老百姓。所以我特别关注民间的东西。我的音乐中,大量的是老百姓的声音,可能和他画笔留下的这东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作为长安画派的传承人、赵望云之子赵振川此前已带领自己的学生开启了“重走赵望云写生之路”的创作活动,先后在陕西秦岭山脉、甘肃祁连山山脉、新疆天山山脉创作了许多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未来一周,赵振川将携手内地香港的艺术家开启重走赵望云写生之路——河北写生采风。赵振川表示,作为赵望云先生的后代,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也感到责任很重大。赵振川回忆说,他自己在学画过程中也经常感受父亲的教导。父亲总是说,能下乡、能到生活中去进行绘画创作是最好的。
中国文联副主席左中一认为,赵望云先生走过的道路,更加印证了一条真理:所有成功艺术家所遵循的艺术创作道路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是最牢靠的还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与会专家也一致认为,赵望云以普通百姓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创作之路,把中国画这种“文人艺术”带入了一种新局面,对当今美术界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任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