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江畔访画家
一条小溪流,从枧坝的杉木菁出发,经过黄鱼江、茅垭、何家坝,到交溪沟时,已汇成为名川大河,在黔北地理上,被命名为“芙蓉江”,流入正安县、道真县,与乌江汇合,再注入长江;从何家坝柱头河、罗家堡、旺草中学、新田嘴、黄鱼塘、石洋、河口,一直到与温泉镇交界的二道河,芙蓉江穿流萦绕在从前叫旺里、旺草区,现在叫旺草镇的千条山、万个寨之间,说她是母亲河孕育了这里的人民,是有道理的。在这个历史要追溯到远古东汉时期的古老集镇,2000年前这里就属鳖国领地,曾设置过芙蓉县;曾有西南巨儒尹珍先生在此开馆启蒙,开一代文风。近代,出过国民党第九军军长吴剑平将军;建国后山西省文联副主席祝焘画家,就降生在这人杰地灵的山野……
民间山水、花鸟画家余坤平,就生长在大鹿山下芙蓉江新田嘴石桥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余坤平在旺草小学“代帽中学”毕业后,因从小喜欢画画,便先后到绥阳县文化馆举办的第一期“书画培训班”,报名培训,学习了素描、国画;之后,他又参加了遵义市师范学院的美术涵授班。他不耻下问,潜心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绘画功底。与让水的女村民杨德芬结婚后,为生计所迫,余坤平先后外出,在广东佛山、陕西西安等地的家俱厂、瓷砖厂下苦力;后来通过严格考试,进入广东乐丛电影院当过广告画师,他的电影广告画令热爱电影的市民大饱眼福,还以为他是“中央美院”的艺术宠儿呢。
余坤平一心爱好美术,他贫贱不移;无论是外出打工,还是在家务农或经商做玻璃工艺,他都从未放弃过与生命、情爱和梦想有关的画笔。从26岁起,二十多年来他创作的作品数十次参加了绥阳县、遵义市、贵州省的美术展览。他满怀感恩之情地告诉“不速之客”的我们:在旺草小学读书时,他受到过李兴邦老师和邻居王明德(时任石羊公社书记)的影响与点拨,上中学后,又得到图画老师李永惠的关心,从此在心灵深处中埋下了热爱美术、以挥洒彩墨表现人生幸福的种子。
2012年,遵义市举行家庭才艺表演比赛,余坤平展示了自己的花鸟画,荣获第一名好成绩。
2014年,入展“遵义市茅台杯书画展”。
2015年,遵义市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举办书法美术展,余坤平的《紫藤金鸡》入展,并收入这次书画展专集。
曾任旺草镇党政领导和绥阳县宣传部副部长的中国书法家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的杨明先生,他一直关心余坤平的美术创作和成长道路,介绍余坤平当选为第一届绥阳县文联委员,并力荐余坤平参加了贵州省“全国兰花美术展”,从而在美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000年,在乡贤、热心书画的杨明先生鼓动、支持下,绥阳县旺草镇成立乡一级的“书画家协会”,余坤平以他“德艺双馨”的实力和甘为家乡贡献的精神,当选为第一任会长。协会的成立和协会在绘画爱好者中的美术普及、提高工作,为旺草镇2001年成功申报贵州省“书画之乡”,立下了汗马功劳。
近年来,余坤平在遵义“四品君”(茶企)、绥阳“五朵金花”和新蒲新区“漫花谷”的农旅发展中,一边做管理,一边为美景进行创意性设计,园区处处留下了他独具匠心的美术作品。但是,酬薪与付出悬殊太大,难以体现余坤平的真正价值。为了自己的美术理想有一个宁静的空间,2016年11月他辞工回到了老家旺草,准备一边与妻子一道带孙孙,一边潜心构思创作,等过了春节出门再筑自己的“美梦”。
十月小阳春的一个周末,缘于对余坤平先生的敬仰之心,我与绥阳县美术协会副主席游山一起,乘班车下旺草来到旺草中街农贸市场后面的余画家家中,欣赏他刚为一位女客户专门创作的《芙蓉春色》。这幅作品,他还在精雕细琢中,但已显出了“余味”,是难得的一件收藏品。面对余坤平的六尺宣《芙蓉春色》图,我情不自禁,现场打油一首,以点赞他的国画造诣之深和全家人的好客之情:
“丹青挥就山河梦,
勾抹皴图壮云松。
芙蓉花映芙蓉水,
辗房废墟碾槽空。
灵雀不巢旮旯石,
有志儿郎远帆风。
一幅九尺泻万顷,
涓涓滋养势若虹。”
有了醉意的余坤平,在读了的我的献诗后,十分开心,立即铺开宣纸,手书了一幅唐朝诗豪刘禹锡的著名诗篇: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从他所书之诗句,让我们看见余坤平的自信与憧憬。
当夜,与余坤平同床而卧,听他讲述五十多个春秋的不平凡经历,就像倾听不远处芙蓉江如歌的吟唱。心有美术,梦就有日月山河,情就有鸟语花香,人生的道路上就有绵绵不尽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