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蜘蛛门》:在看似平常之处创造奇异
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太多这样的饭店,它利用学校某一围墙临街的优势作为自己的营业之地,饭店就成为除了学校的大门之外,能够联接校外校内的通道。刘东的新作《蜘蛛门》里就有这样一间叫做“四海一家”的饭店。然而这看似普通的饭店却是神秘之地,通过饭店的前后两扇时隐时现的有着蜘蛛图案的门,不仅可以联接校内校外,对那些“心有所求”的人来说,更能联接过去与未来,小说中的主人公在穿越这些“门”的时候,是能达成心愿?还是会展开一段奇异的旅程?一切都是未知,像一个谜。
作者以高超的创作技巧,让读者在充满象征与悬念的文字中感受小说布局的神秘、节奏的紧张、氛围的恐惧,又以悲悯的情怀让读者跟随主人公在一次次穿越这神秘的蜘蛛门时,体验着成长的疼痛、青春的迷惘、人性的善恶。
“蜘蛛”与“门”的双重象征
小说虽然以校外问题青少年对主人公宁宇的欺压作为切入点,但显然不是试图反映青少年暴力这一社会问题,而是指向成长中的这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蜘蛛”和“门”的象征恰好为作品中人物提供了一个“回归”与“开启”心智的空间,让所有穿过它的人都经历内心的成长。
在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显然是“门”。门作为墙体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个通道,更是一个临界面,开启时就成为外界与内部一个交汇和转换的空间,是开放的、不确定的。而人类的精神世界又何尝不在经历这样的“门”?面对自己的内在与外在,小说中的宁宇、赵飞、赵主任、汪大海、孙征何尝不是在这样的“门”中开始生命的探索,从而找到真正的自我。
门的神秘就在于门外的人看不透门里乾坤隐含着自己和未知,同样,门里的人何尝看透门外的不确定与可能?作家将小说中的人物都集中在这时隐时现蓝色蜘蛛图案的、看似普通却别有乾坤的“门里”与“门外”。他们也在“进入”与“出去”之间做着思考与衡量。
小说中宁宇在现实中被“黑蜂盟”逼迫,无意中发现蜘蛛门,作为现实逃避欺压的通道。然而当他发现这道门可以把自己带到想要的某个地方时,宁宇就开始用这道门实现“心中所求”。无论是“寻凶”的成功还是未开始的要揭示内心的迷惑,都让他深刻地领会到成长的艰难与疼痛。赵飞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个看似和父亲有着严重代际冲突的叛逆少年,其实有着最淳朴的内心。“蜘蛛门”是可以让其放下过往,重新开始的重生之地。“黑蜂盟”的头儿孙征,人生到底发生了什么才有如此大的转变?蜘蛛门又能给他什么样的启示?那一道墙上的门帘,一道无形的门,是重生还是惩罚?
仅仅是门的意象就给作品带来无限可能。作家还在“门”的上面加上了“蜘蛛”。蜘蛛,在很多文化中是凶残、狠毒与邪恶的象征,而这种负面的意象正好契合小说故布疑阵、层层推理、的氛围。书中人物带着各自的心事、各自的痛点进入“蜘蛛门”,是探寻过去还是指向未来,在蜘蛛门的空间里,一切都是未知。所以,作品中这“蜘蛛门”充满神秘感,所有利用“蜘蛛门”回到过去和未来的人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只是不知道这代价的大与小。小说中的“蜘蛛门”承担着作为母亲“精神子宫”的象征意义,每一个主人公也必然在这“进”与“出”之间有各自的精神成长与人生体悟。
“烧脑”的悬念设置
《蜘蛛门》的确具有引人入胜的叙事魅力。这种魅力来自于作家娴熟运用“悬念”的创作手法。悬念成为这部小说推动情节、结构故事、烘托紧张氛围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引领读者不断探寻谜底的重要推动力。
悬念的营造有很多种形式,《蜘蛛门》的悬念设置相当复杂,作者叠加了很多悬念,但直到小说结束只有一个悬念被“释悬”——宁宇之所以和母亲从C城来到E城,是为了将害死父亲的交通事故肇事司机绳之于法,宁宇通过两次穿越“蜘蛛门”终于完成了这一心愿。
但宁宇是否在那个雨夜曾经和受伤的父亲擦肩而过?赵飞是否印证了父亲的腿是自己打伤的?汪大海是否偷偷地进出过“蜘蛛门”,以逃避自己的懦弱?孙征被赵飞推进那个门帘消失之后经历了怎样的遭遇?赵主任是否也曾在蜘蛛门里有不同寻常的经历?那些曾经是“四海一家”饭店的店员在消失之后有怎样的故事?这一切都是未解之谜。如果小说就这样结束,显然有结构上的问题,好在我们在作家的自序中看道,“打算把它变成一个系列的长篇”。这样,这些曾经叠加在一起的悬念,就让读者有了更多的期待。
说到底,这部小说或系列小说,最大的悬念或者也可以称为“主题性悬念”可能就是“蜘蛛门”本身,这是所有悬念中最吸引读者也是让读者难以释怀的悬念。主题性悬念一般是指与作品主题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人物的命运和主要情节发展的悬念。正如上文我们在探讨“蜘蛛门”的象征意义一样,这个充满象征和隐喻的“蜘蛛门”将是最大的谜团,而这部小说中出现的所有人物,所有人物身上的谜都不过是“蜘蛛门”这个最大谜的铺垫,它们对作品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不影响主要情节的发展,但却能使作品的情节更生动。所以,未来的故事会是怎样的走向,“烧脑”或许是这部系列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悬疑背后的成长关怀
显然,刘东并不仅仅想通过悬念的设置吸引住读者的眼睛,而是通过这种吸引达到打动读者内心的目的。就这部小说而言,我们更能体会到当代青少年成长的不易。
大多数人认为,现在的孩子是在“福堆”里长大的。然而,有多少人知道,每个人的成长其实都是充满艰难和不确定因素的。比如小说的主人公宁宇。这个男孩看似勇敢,但实则背负着良心的自我谴责,背负着父亲意外离去的痛苦,背负着寻凶的责任,背负着照顾妈妈,不让其担心害怕的担子。可是,谁又能理解一个少年心中的这些疼痛?所以,面对“黑蜂盟”的纠缠,这个男孩内心那么崩溃,却不能让妈妈知道。他的无助、他的隐忍、他的善良、他的害怕,又有几人知晓?那个家庭条件很好的汪大海难道是快乐的吗?赵飞尽管与父亲有着诸多的对立,然而,父亲断腿事件对其内心的打击,他的自责、羞愧、无奈、挣扎又有谁真正体会?孙征曾经是那么一个优秀的少年,是经历了怎样的遭遇才变得如此心狠手辣,他内在的痛苦、无力又有谁能够看到?其实,小说真正打动读者,让人不忍释卷的恰恰是这样一群当代青少年的群像带给人们的深度思考,这是对人性的探寻,也是对当前社会生态与青少年成长关系的深度反思。
刘东的小说总能在看似平常之处让读者体验到奇异。比如,小说中那家依学校围墙而建的“四海一家”的小饭店,《镜宫》中电脑网络中的某一个交换人生的网站……它们在生活中太过常见,也正因为如此,小说情节的设置、悬念的展开才让读者有更深的阅读体验,从中发现生活的奇妙。文学作品不就是应该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吗?让人们在庸常的生活中发现“不一样”,让被俗世消磨的没有波澜的内心世界鲜活起来。所以,每次读完刘东的小说总会突然发现,原来庸常的生活竟然也有如此的诗意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