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胡同儿
提起老北京人的生活,就不得不联想起京城的胡同儿,这些胡同儿承载了太多的内容,可以说就是京城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缩影。胡同儿里有达官显贵,也有平头百姓。寻常百姓的柴米油盐与仁人志士的鸿鹄大志,会在此奇妙地共生。
前段时间看到一本儿童绘本《一辆自行车》,书名很有趣,题写的字体也拙朴、别致,在浅米色的护封上显得赫然、清爽。一辆墨绿色的自行车,被画在了封面的中央,那模样儿看起来既熟悉又亲切。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它再熟悉不过了,这是当时邮递员们的专属座驾,就像摩托车中的“哈雷”,属于重型的车子,承载量大且坚固无比。
这本书的作者是于大武先生。大武是老北京,创作过不少以北京为题材的作品。他熟悉、了解北京,所以他的作品中会弥散出浓浓的京味儿和对京城的爱意。
我用了半个多小时,看完了这本只有三十几个页码的书。之所以读得不快,是因为很多画面都会吸引我仔细地看上一阵子。我眼睛盯着书页,脑子里则在回想:“那片儿房子是这样的吗?那条街道是这个走向吗?”
这本书的构思实在是精妙,看似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他小时候偷骑父亲自行车的故事,而其更深的用意,是要通过自行车在胡同中的骑行路线,把儿时的家和周遭的景象展现给我们,以此表达对逝去岁月的追忆。
我拿起电话打给编辑,希望她能尽快安排我与大武先生见个面,因为书中的很多细节,让我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等着他来答疑解惑。
还是那家老字号,还是那几样家常菜。虽然大武先生滴酒不沾,但一聊起老北京、一聊起胡同儿、一聊起儿时的趣事,还有大家钟爱的艺术,那温暖的氛围已经让在座的人微醺了。
“您小时候是住在安定门那片儿吧?”
“是啊。就住在安定门大街路西的胡同儿里。”
“那一片儿的胡同儿可不老少啊。”
“可不是吗!顺嘴就能数出来,分司厅胡同儿、车撵店胡同儿、国旺胡同儿、北下洼子胡同儿、东公街胡同儿、柴棒胡同儿、谢家胡同儿、中绦胡同儿……”
“您的画里有个细节,就是把自来水管子安置在胡同儿里。记得小时候我住的那个大杂院,水管子可是装在院子里的。”
“您说的那已经是后来的事儿了。50年代的时候,自来水管子是装在胡同儿里的,有的小胡同儿还没有。为了存水,家家户户都得备一两个大水缸。到了冬天就更麻烦,想用水,邻居们得提前约好,先用浇热水或点火加温的方法,把水管子里的冰化开才能接到水。想当年用点儿水还是挺费劲儿的,所以那时候,大伙儿都很珍惜水,一盆水可以干不少事儿呢。”
“您小时候住过的房子现在还在吗?”
“还在。我画这本书的时候,有些细节记不清了,我就会骑上自行车去兜一圈。”
“书里写,您家的院子里有个小茅厕,这在当时是挺稀罕的,印象中那时的厕所都在胡同儿里,而且是公用的。”
“没错!大多是这样的。不过有些大点儿的院子也会搭个简陋的小茅厕,有些连顶棚都没有,晴天还好,要是赶上个雨雪天儿,上个厕所可就糟心喽。”
“于老师,远处的建筑是雍和宫吗?当时的鸽舍都是放在房顶上吗?那时院子里都有什么树?家家种什么花儿?孩子们除了玩您画的这几种,还会玩哪些游戏?夏天时家家都在院子里吃饭吗?院子门口的那两座石鼓是做什么用的?”……
趁着我啃酱猪蹄儿的空儿,陪同的编辑机关枪似的又提了一大串问题,看来大武先生的饭是吃不踏实了。
这顿饭吃了近4个小时,大家话题始终没有离开过这本书,没有离开过这本书的素材——大武先生儿时的乐园——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大街附近的胡同儿。
60多年前,大武先生曾在此无拘无束地成长,60多年后,大武先生用妙笔为我们再现了那个年代的市井生活。看着这些画面,我仿佛感到了7月的骄阳洒在肩头的灼热;浓荫下微风拂面的快意,嗅到了似雪槐花的幽甜;邻家后窗飘出的肉香,还有邻家姐姐缠系在辫子上的漂亮的玻璃丝头绳。
这就是胡同儿的魅力,每一个在这里长大的北京人都对它有深深的眷恋。只要一聊起胡同儿,就会有叙不够的旧,诉不尽的情。这份情怀就似封存多时的陈酿,越久越纯,让人魂牵梦绕。 缪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