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揽胜
卧龙山,一个美得惊人的名字,让人横生无限遐想。听说贺龙游览卧龙山的感人故事,她在我心中更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金秋十月,我携好友遵义红色旅游公司总经理助理向峰先生驱车踏访,感慨多多,惬意多多。
小车停在山下,我们便拾级而上。进入我们视野的,古树参天,蓊蓊郁郁,煞是壮观。目睹此情此景,我禁不住吟诗一首:“卧龙风光好,美景更姿娇;山路很平坦,攀登不辛劳。”吟诵完毕,向峰拍手叫好,表扬我说:“真不愧为诗乡,出口成诗,妙哉!妙哉!”我们去的那天,恰恰是周末,前来游览的客人络绎不绝,十分热闹。一路上,我便津津乐道向向峰介绍起卧龙山的来历和她相关的饶有趣味的故事。卧龙山,位于绥阳县郑场镇境内的罗家坝,既是一座清秀的山峰,又是一方地名。山上大小不一的石片状如鳞甲,登山犹如有头、有身、有尾的睡卧长龙,山因此得名,该地因山得名。后因山上有一座神奇的寺庙而名声远播。
在民间,当地老百姓代代相传的有这么一则经典故事:唐代善察风水的师徒二人,先后为寺庙寻找宝地。师父跋山涉水,走到郑场的罗家坝,看到一座清秀翠碧的小山,便走上峰顶举目四望,顿感神清气爽,便毅然选定此处作为建庙的地址,在山顶上深埋一铜币作为记号。不久,师父因病而终。徒弟从另外的方向一路奔波,经过几年的辛劳,也来到郑场的罗家坝,也在山顶深插一竹签竟然正好插在当年师父铜币的孔心。因寺庙所在地山形很像睡卧的长龙,因而便取名为卧龙寺。听着我绘声绘色的讲解,向峰早已沉醉在那曲折动人的故事之中。为了不影响我们的进程,我便戛然中断了有关卧龙山的叙述。我便对向峰说:“向总,我们还是抓紧时间到达寺庙吧,卧龙山寺的主持释传清恐怕等候多时了。”于是我们便集中精力继续前行。来到卧龙山寺庙门前,主持释传清果然在此等候。卧龙山寺主持释传清与我们一一握手,便把我们带进寺庙,向我们介绍卧龙山寺的相关情况:卧龙山寺,建于唐代永泰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是贵州省至今发现的建立时间最早的寺庙之一。踏上150多级石板路便可到达寺门。卧龙山寺坐北向南,寺的周围皆是砖砌墙垣,高约十米,长约百米。寺门顶墙上有高1米,宽0.6米的石刻匾额,颜体书刻“卧龙山”三字。房屋建筑是木结构,为典型的四合院,随山势上升,戏楼、前后殿沿中轴线展开,面积7280平米。正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5.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米,高7.6米,歇山青瓦顶,寺内天井坝存明、清两代建庙石碑7座。前殿供奉二郎神,左右配殿供“四贤”,正殿供奉十八罗汉,背山门建有戏台。戏楼横梁和横檐上有唐朝遗留的龙、凤、狮、鹿、金鸡等木刻,十分珍贵。前殿、正殿中间是石板铺砌的院坝。院中置石狮、铁鼎、石香炉。左右山墙上有壁画和碑刻。碑刻中有乾隆二年(1737年)和十五年(1750年)两次重建的记载。从唐代至今已进行八次大修。说罢,卧龙山寺主持释传清便带我们观赏卧龙山周围的环境。我们看见山寺前后,林木苍翠,有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红豆杉、楠木、香樟、水青杠等21科33种树木,多数高达50余米。数千株古树盘根错节在石鳞甲片上,年龄多在500年以上。
随后,卧龙寺主持释传清又把我们带进贺龙曾在卧龙山住过的旧居。在贺龙住过的旧居里,有一张旧式的架子床,床边安放有一张古色古香的长形条桌,墙壁上挂着一盏老式马灯和一件陈旧的蓑衣。卧龙山寺主持释传清便兴致勃勃向我们动情的诉说贺龙游览卧龙山的经过来:1923年8月初,时令正进入仲秋。时任四川军阀刘湘手下的贺龙旅长,十分厌倦无休无止的混乱战局,与部下商议之后,毅然率领队伍退出四川军阀混战,欲从川返湘另谋。沿途所经县城,皆为城门紧闭,避而不纳。途经绥阳县城,也是四大城门紧闭,贺龙见此情景亦未动干戈,命令部队继续向郑场进发,沿途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明大义的郑场区区长刘铁珊知道贺龙将军即将来到郑场的消息,立即组织乡绅群众到离郑场集镇一公里多远的三重堰迎接贺龙将军。贺龙在郑场乡绅群众的热情款待下,顿感欣慰。由于行军多日,官兵劳顿,需要休整。谈吐之间,区长刘铁珊知道贺龙胸有大志,亦是不凡之人,颇有爱国恤民情怀,便恳切挽留,贺龙便爽快答应。部队在街上休整,贺龙便在卧龙古寺住了四天三晚。郑场区区长刘铁珊邀贺龙来到卧龙山,便安排戏班唱戏热情相迎。听完戏曲,刘铁珊又一一的向贺龙将军介绍寺庙的撑檐上的木刻兽雕,有凤、麒麟、鹿等。贺龙将军不禁击掌称好:“妙!妙!我也看过不少名寺雕刻,还真没有见过这样精湛的雕刻,以兽禽为木雕作撑供,实在妙不可言!”拜过高大的神像,贺龙心里十分激动。
“刘区长,既然这里是卧龙,我是贺龙,说明我们极为投缘。我是个大老粗,斗大的字认不了几个,虽然我从来不信神,打仗这么多时日,还没有这么巧遇过,也许是神灵在佑示,我的人生会从这里开始便会时来运转了。”贺龙说得是那么自信,那么自豪!
也许是神龙的护佑,的确贺龙自从来到卧龙山后,在历次战斗中,都屡建奇功,战果辉煌,走向自己人生的黄金时期。
卧龙寺主持释传清向我们介绍完毕,已是晚饭时分,夜幕悄然来临。我们一行二人便在卧龙寺的食堂就餐,那顿饭吃得特别香,深深地铭印在我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