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界“奧斯卡”大奖里的中国风:《公主的风筝》

今年的11月5日,心喜阅童书携手北京言几又书店发布了一部名叫《公主的风筝》的图画书,是凯迪克大奖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由华人创作的图画书,该书同时还获得了刘易斯·卡罗尔书架奖、美国学校图书馆期刊“年度童书”、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最值得关注童书”等多项殊荣。《纽约时报》对这本书的评语是:“令人惊叹的中国风图画书”,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童书作品?
在发布会现场,心喜阅童书的图画书编辑蔡琪媛向读者们介绍了这本书的出版情况,目前这本书已经在美国长销了48年,并且被韩国、日本、英国等多个国家引进出版,书里采用中国传统剪纸工艺绘制插图,并且讲述了一个古色古香的中国童话。她希望能把这本荣获国际大奖并且由华人创作的童书引进中国,让国内的小朋友也能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著名儿童图画书译者阿甲老师在现场生动地向读者们演绎了这个童话故事,并通过了解作者简·约伦和华人绘者杨志成的人生经历,带我们走进这本惊艳西方的中国风儿童图画书。
凯迪克大奖作品里一抹独特的中国色彩
凯迪克大奖是美国最具权威的图画书奖,而该奖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获得一致推崇,主要在于其评选标准的周延与创新,着重作品的艺术价值、特殊创意,尤其每一本得奖作品都必须有“寓教于乐”的功能,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开发另一个思考空间,凯迪克大奖已近80年的历史。被誉为童书领域的“奥斯卡奖”。
在凯迪克大奖长达80年的长河里,只有三位华人曾获得过这一殊荣。杨志成是第一位获得凯迪克金奖,也是唯一一位三次夺得凯迪克奖的华人作家。 在他35岁时,与美国童话大师简·约伦合作的以中国为故事背景的《公主的风筝》。
《公主的风筝》以其独特的剪纸艺术,在当时的西方图画书世界算是首创,吹起了一股中国风。而书里古代宫廷、亭台楼阁、风筝等中国元素,配上这个古色古香的中国童话,征服了西方挑剔的大奖评委和媒体们,获得了1968年凯迪克银奖。
《纽约时报》对这本书的评语是:“让人赞叹的中国图画书。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中国的故事,配上栩栩如生的剪纸插图,真是令人惊叹。”
如今的图画书世界,走入孩子眼中的大都都是国外的优秀图画书,欧洲、美国、日本的,因此我们的孩子接收到了很多西方文化艺术和日式教育思维的影响。无形中忽视了我们中国传统伟大艺术的美。 中国的孩子需要高质量的中国风图画书来培养审美情趣。
《公主的风筝》故事起源
这本书里古色古香的童话故事,竟然是由一个美国人编写的。她就是——美国作家简·约伦,被美国《新闻周刊》和《纽约时报》誉为“美国的安徒生”,荣获过两次凯迪克奖、两次星云奖、一次世界幻想文学奖。那么,她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的呢?
《公主的风筝》源于简·约伦的生活,拿她的话说,算是她的半自传体故事。书中的皇帝就是约伦的父亲,小小公主当然就是她自己,她说自己总想做些让父亲高兴的事儿,可是总不得其法。
她的父亲威尔·约伦先生是位多才多艺的神人,他当过记者,做过电影编剧,但最热衷于放风筝,他对此道的热爱达到了相当的境界,曾拿过世界风筝大赛的冠军,还创造过连续放飞179小时的吉尼斯纪录,在1950年代他是推动放风筝成为美国流行运动项目的主要推手之一。女儿在献词中称他为“风筝之王”并不为过。据说,有一次威尔先生因为放风筝太过专注,不小心掉进了长岛湾,还是女儿想办法把他从海里救了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小小公主救了父皇?
也许是童年经历过失落与孤独,才能在作品里真实反应孩子内心的困境,成就这部伟大的作品。
告诉孩子:不要小看任何人,包括自己
不能像哥哥那样为父皇处理政务;不能像姐姐那样打理父皇起居。 但关键的时候, 小小也能发挥自己的作用,用跟她一样不起眼的风筝救父皇。有时候就是这样,那个最不起眼的小孩,内心却拥有最强大的能量,不要小看了每个小不点!
孩子读小小公主救父皇的故事,会感到兴奋和满足:原本只能被父母保护的小孩儿,居然有一天也能做一回盖世英雄,在坏人手中救出爸爸妈妈。
对孩子来说,当感到自己被需要,等待自己闪光的时刻,是多么让人满足和兴奋的事情呀。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难免会遇到黯淡无光的时期。这本书里让孩子体会这个道理:不要小看任何人,包括自己。
提醒父母: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较 如果一个人不因为偏见而轻视别人,并对自己始终保持自信,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人生不可预料,永远不要去预料自己这辈子到底能做什么,只要你成长,只要你勇敢地往前走,你就一定能做出你自己想象不到的事情来。
不少家长太擅长发现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优点却感觉迟钝,不是整天对孩子充满了批评和指令,就是直接忽视孩子。孩子心中原本可以成长起来的优点种子,总是受到冰雹和风霜的打击,不能很好地成长。
其实每个儿童的优点都一样多,他们的特点往往是他们的优点。这些优点是贮藏在儿童心中的种子,需要合适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栽培、适当的滋润,才能萌芽、生根、开花、结果。
《公主的风筝》也在提醒父母,无论多么庞大,或是多么渺小, 无论多么活泼,或是多么安静, 无论多么能干,或是多么内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等待着父母的发现与关注, 等待绽放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