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春游话天柱
白居易笔下“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的天柱山,是历史文化名山,也是世界地质公园。每逢节假日看到许多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的情景,总有一种莫名的满足,仿佛自己就是天柱山的主人似的,那种优越感情不自禁流露于和游客目光匆匆交汇的许多瞬间。
这些年来,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也游历了不少,现代化的城市也多少跑了一些。然而,生活在天柱山脚下,却很少登上天柱山去领略其美伦美奂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风采。记得,第一次登天柱山还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的天柱山作为旅游景区开发的时间还不是很久,山上的基本设施非常简陋,西关口和后山都还没什么像样的开发。绝大部分景观都是自然的。当然,这些自然的景观,像天柱峰、飞来峰、总关寨、神秘谷、鹦鹉石等等的峰、岭、崖、洞、怪石、瀑、泉都一一都收录在乌以风先生的《天柱山志》。那时,还没有索道,一群同学从茶庄沿着小路步行上山,上到清风岩才有石条铺就的石阶,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主峰的脚下。仅仅是这一次,天柱山峻美、灵秀自然景观,目及之处,美不胜收。这些山山水水,千姿百态,天柱主峰的擎天傲立、神秘谷的幽径诡秘、飞来峰的神来之石,三步两头桥的临风惊心,无不在脑海里烙刻下深深的记忆。之后,也有过到天柱山的经历,但都没有再去登山游历。
对天柱山的认知除了那次亲历的深刻印象,更多的是来自天柱山旅游开发以后的广泛宣传。置身在浓郁的氛围中的耳濡目染,闲暇时也静心的欣赏一些专业人士所拍的天柱山风景照,得空时也和一些朋友说说天柱山的轶事,偶尔也心血来潮写写关于天柱山的只言片语。自以为对于天柱山的了解不少了,也就没有太多的登山渴望。
春节过后,女儿提出一家人上山。女儿说,初中毕业时带着她到了桂林,高中毕业时带着她到了北京,今年大学毕业了不到其他地方,就到天柱山去看看。在学校里,和同学一起总说是家在天柱山,可是一次都没上去过。同学们问起天柱山的景致和人文,都是东扯西拉,真是没见过世面。女儿不无调侃地说着。女儿提出自然是不可搪塞的,何况也是很长时间没有上山,山上的变化自然也是知之甚少。于是便爽快地答应了女儿的要求,并要她做好安排。
正月初六,一家人轻装上山。乘索道到了青龙涧,从总寨方向步行登山。女儿把一个周的天气都查了,选了初六。这天的天气真的不错,前两天的小雨,洗净了路途的尘埃,进入景区,就觉得空气新鲜,山风格外的清爽。从城区到山上的途中,透过车窗看到一路上轻雾缭绕,行至半山腰雾霭渐浓,随着风一团一团的滚来,视距也就五六十米,幸好上下山的车辆很少。至行到高处,阳光依山斜照,雾霭翕然一空,沟壑青翠,上下起伏,不禁心情清爽,还没有到山上,已经感到了震撼。自然之美总是那样坦诚和大气!
山上游客不多,三三两两,也有五六个一群,嘻嘻闹闹,大多是寒假回家的学生。虽然不是很冷,但山上还是觉得有些寒意。那些学生们,大多衣着比较单薄,简洁的运动装伴着他们的随意的脚步,和着他们脸上的快乐自信,给这寒风冷肃的山上,平添了活泼的生机和向上的力量。和这些学生们一道,脚步也不自禁的轻快起来。
山上的景致,还是很好地保持原貌。那些记忆深处的景点,神彩依然。在人工修葺和自然植被的映衬下,显得更灵动,更精致。循着女儿的欢叫望去,看到路边几颗松树,银装素裹,晶莹剔透;不曾想会在这里看到了长白山的冰雪冻松奇景。走近一看,却是偶然形成。原来是山上的水管一点渗漏,水喷在树上,一夜寒风凝成了一树的冰。这几颗树点缀在松林里,显得更是别致,倒也是意外之景。
春寒料峭在山顶或许感受更深。站在拜岳坛上,风从底起,虽不是冬天寒风刺骨,可也是寒意阵阵。只是远眺对面的飞来峰、天柱峰,两峰峙立,一会儿,阳光泄金,峰巅紫气耀天,一柱擎天,青黛如画;此时,山顶仿佛就在眼前,伸手可以摘取山顶之翠。一会儿;层雾从壑底扶摇而上,萦绕山顶,峰峦隐匿;此时,莽莽雾海汹涌于脚下,不测其深,让人不禁有临渊之胆怯。流连之时,那点寒意早已忘却。
天柱山雄奇灵秀早已在古今文人墨客笔下熠熠生辉,人因山之旖旎隽秀而忘归,山因人之美文而灵动。然而,山水相映,奇石百态,峰峦起伏,洞穴幽趣,无一不让人目及恐遗,心意畅然。单说炼丹湖,已是让人心意荡漾!从山顶向下望去,湖嵌群山之中,明亮若眼,山的灵气,山的含蓄,山的妩媚,全都含在那蓝蓝的水中。一线浮冰,游弋在湖中,仿佛明眸微翕,那种轻柔,又何尝不是西子之美呢!行至湖边,一眼碧绿,清风微澜,那是一种款款而至素雅之美。虽然在湖的出水处,溅起的水花凝成一排冰凌,然而以手掬水并不觉得刺骨,只是清凉。
天柱山之大美,得天地之灵气,也涵润自古以来人们崇尚山水自然的淡泊之心境,同时也和儒释道的返璞归真遥相呼应。“水无心而婉转, 山有色而环回, 雾幽深而不尽, 坐石上以忘归。”王安石的这首诗,那种山水有无之间的自然哲理,和他自己进退之时的豁达,以及对大自然的向往。余秋雨先生所言“站在天柱山的谷岙里,实在难以产生任何分割性的思维,只觉得山谷抱着你,你又抱着山谷,都抱得那样紧密,逮不到一丝谴词造句的空间。”或许都可以作为天地人和谐的诠释吧。
女儿一路下来,很是兴奋。嚷嚷着说天柱山还真的很美,不虚此行,早就应该来的。何尝不是,大美必源于自然。然而身边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还有更多的美,或许并不仅仅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更多的是需要激发我们内心对美的渴望和对美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