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伦理的乐感美学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征文选登
吉林省委宣传部、《文艺报》社、吉林省作家协会 合办
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有人用核心价值观代替美学精神;有人用全人类共有的真、善、美的精神追求代替中华民族美学精神;有人把“人文”理念等同民族美学精神;有人用哲学精神代替美学精神;有人用宗教精神代替美学精神;有人用外延代替内涵;有人用形态学上一种表象代替概念学上的定义探求;有人在舍本求末的叙事与经验的对接中谈维度……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我以为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生存、生产、生活方式在审美领域里的集中体现;是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积淀而成的。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精神应是“经验伦理的乐感精神”。
经验性。中国的瓷器、中医、戏曲、武术、气功、国画、围棋、书法、菜谱、烟、酒、茶……都是在农耕文明经验性的基础上形成的。经验性,植根于人的生命、生存、生产、生活与大地之中,它体现着自然与实践的双重性。以天道论人道,以节气论生长,以经验论酝造,以效果论良莠,以程式论表演,以笔墨论书画……它体现着整体与神秘的双重性。《周易》的预测,制瓷的窑变,风水与地理,医学经络说、道家的阴阳说,王充的效验说……
伦理性。中国的哲学、军事、政治、文化、宗教、教育……都是在农耕文明伦理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伦理性,体现着血缘与德性的二重性。以亲情论人情,以“天理”评善恶,以道德论文章,以仁爱论王道,以长幼论秩序……体现着至善与超越。孔子的“尽善尽美”,老子的“上善若水”,墨子的“兼爱尚贤”,孟子的“尽心知性”,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董仲舒的“深察名号”,朱熹的“心性学说”,王守仁的“致良知”,谭嗣同的“仁学”,处世之道的“善始善终”……
乐感性。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乐观主义的民族。知足常乐的“乐道为美”,温柔敦厚的“礼乐精神”,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悲而不伤,哀而不怨、凄而不惨”的舞台艺术表演观,隐逸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超脱,陕北黄土高原上饥渴的赶牲灵者高亢、深情的“信天游”歌声,文学作品中的阴阳轮回、因果报应,艺术论中的虚与实、动与静、情与理、感发诗兴,画家崇尚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在这里,经验性是主体实践的成功总结,是生存哲学的广大悉备。它尊敬和拥抱现世的、功利的、物质的、日常的百姓生活;伦理性是情感判断的价值尺度,是现象世界的人性衡量,是生生不息的本体之“道”的人的内在认知尺度的定性;乐感性是自足心灵的逸乐受用,是情感企盼的自然人化,是理想在场的“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经验性渗透着生生不息的生命、生存、生活、生产的生存观和美学观。伦理性渗透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汇通观和价值观。乐感性渗透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自满自足、虚静恬淡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经验性犹如大地,伦理性犹如安泰,乐感性犹如太阳。大地孕育万物,也孕育人,产生经验;安泰脚踏大地,获得力量,在大地上行走,创造着经验,也沐浴着阳光。春日的太阳照在人身上是温暖的、舒适的、愉悦的、快乐的。乐感是来自天上太阳的一种温暖,是来自主现心灵的一种愉悦、自足的幸福感。它的快乐价值投向理想的彼岸。
这三者是互生互依、互济互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的整体。它们之间的结构、秩序、耦合的平衡方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美学精神的“合理内核”。在这里,经验性是基础,伦理性是主导,乐感性是目的。乐感性整合着经验性与伦理性;伦理性规约、筛选、提炼、升华着经验性与乐感性;经验性滋养、塑造、更新着伦理性与乐感性,经验性生命之元气、真气、清气、生气来自太阳之光、之热、之能。伦理性犹如大地上的绿叶制造出的氧气,供乐感性呼吸,呼应着高天之上阳光的温暖、光照、平等、公允、博爱。
经验性滋生出:习以为常、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以己度物、生活美、技术美、环境美,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审美学就是建立在这里的。建立在经验性基础上的美学偏重形式美、依存美。偏重形式美有可能割裂生活与艺术的联糸,使艺术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偏重依存美有可能抹煞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混为一谈。实际上,如果沒有日常经验和生活情感作为被剪裁、被纳入、被熔铸的材料,所谓“审美情感”的心理结构也将是空的;如果仅有日常经验和生活情感,而未能纳入、剪裁和熔铸审美心理结构之中,那么这些材料也将是一堆大杂烩,不可能成为艺术,不可能产生“审美感情”。
伦理性产生:人格美、心灵美、崇高美、至善至美、完善说、同情说。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形式。道德是人的良知认同或把握世界的一种精神。审美与善密切联糸着。从价值的角度分析,善既是美的前提,又是美的归宿,但美并不是善。善在合目的性的沃土上生长。美在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中开花。善是一种悲悯同情。美是一种愉悦欣赏。善是一种柔嫩潜意识的触发。美是一种闲适意绪的创造。善是一种伦理道德的线形评判。美是一种知、情、意的整体投射。善与自我保全下的危险和痛苦的情感相关。美与自由、闲适、闲淡、恬静的心态相连。善是救赎与道义的融通。美是想象与知解的统一。善在伦理的秩序中开花。美在人的本质对象化的形式中显现。 乐感性产生:音乐美、图像美、直觉说、游戏说、欲望升华说、感官刺激说、生理快感说。乐感是美感的基础,但它不是美感。乐感带有更多的生理快感。美感带有更多的心理慰籍。快感是美感的初级阶段,美感中生理快感的意义在于:生理快感本身就是美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的交融统一,共同构成美感的实际过程。审美乐感包括一些基本生理快感,但主要联通着心理上的快适感。中华民族在审美主体上强调乐感体验对“审美对象的超越”:味外之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境在象外等等,都是这种言说。
经验伦理的乐感精神,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理论总结,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基础的学理概括。这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言,其中理论的概括,论据的充分,论证的逻辑,均未深入、详密、清晰地展开,其中疏漏和谬误肯定存在。在这广开言路,探求学术,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中,我不避浅陋,抛砖引玉,就教于大家,希望听到正本清源、掷地有声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