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留碧》序言
 | 黄华旗  2016年11月01日09:38

 

民族英雄黄淳耀的第十五世孙黄华旗先生,前前后后化了十五年时间,写成了一部三十余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留碧》书稿,我有幸先睹为快!读这部书稿,有着吃甘蔗的味道——从梢至根越吃越有味道。

在中国史上,“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是清兵入关后的两起大肆屠杀汉人事件,而黄淳耀便是率领百姓抗清、在“嘉定三屠”中壮烈殉节的英雄。黄家后裔华旗先生从小就受长辈的“黄家风骨”的熏陶,成年后决心发扬祖上那种为民除暴安良、反抗压迫、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淳耀气节”写一部书。他平日极力广泛蒐集有关黄淳耀的资料,明清正史、野史、小说、笔记、随笔500余种,烂熟于心,而后化了几年功夫、几易其稿而成。真可谓:十有五年辛苦不寻常!

《留碧》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儒者之勇,可师百世”(明末清初诗人吴梅村语)的光辉形象。黄淳耀在明朝中了进士,可不愿做官;他科举出身,却撰《科举论》上、中、下三篇,批判科举的弊病;他精通理学、博览群书,诗文书画,无不精通——诗词宗法唐宋、散文风格近于归有光;为反对朝廷奸党与切磋学问,他在嘉定成立了“直言社”。特别是在明清易代之际,当满清政府那个侮辱人身的“剃发留辫”法令强迫百姓执行时、当镇压之清军兵临城下时,黄淳耀拍案而起,振臂高呼,统率民兵坚守孤城!城破之日,毅然殉节于西林寺。他是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百年后,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在他的《黄陶庵像赞》上称颂:“公之文章,青天白日。公之心地,寒冰灏月。”大学士纪晓岚称其诗“浑然天成,绝无懦响”。

在黄淳耀的心目中,人的尊严比天大;个人的气节,比生命贵重。

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人物,在365年后的今天,他的形象仍然光彩照人!

《留碧》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明末清初时节的社会风俗图画。

三、四百年前的嘉定,百姓是怎样生活的?农民是怎样种田的?当时的医疗卫生情况如何?那时的婚丧嫁娶风俗如何?读书人是怎样做学问的?明朝的科举制是如何实施的?当时的政局、明清之间的战况等等,在这部小说里,都有精彩的描述。可以说《留碧》是一部很好的乡土教材。

嘉定建城近八百年来,学者、文学家、科学家、名医、画家、外交家、英雄豪杰辈出,可谓地灵人杰。后人为他们作传有之,出全集有之,立碑纪念、造馆展览有之,可是像《留碧》那样的长篇小说,还是第一次看到。这对嘉定的人文事业建设,是个重大的启迪。当然咯,这部作品中提出的某些问题,以及作者采用的一些新式表现手法,也许对有些读者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不适应。那是一种尝试,希望大家参与讨论。

由于以上的缘由,故乐而为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