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位出家人的慈航普渡之歌
 | 方侠海  2016年11月01日09:37

  2014年清明节的大清早,陪妻子去天宁寺极乐堂祭拜祖先灵位。由于未到寺庙开门迎客时间,尚无香客焚香,加上此地刚下过雨,寺内空气异常清新。极乐堂位于天宁寺东北角,沿殿堂南门前的白石台阶拾级而上,进入殿内就是祭奠厅,祭奠厅东边是相互连通的一个个厢房,每个厢房两侧是一溜橱窗,存放着亡灵的牌位。从祭奠厅西边一所小门出去,有个小阳台,可以仰望高大巍峨的天宁寺宝塔,俯视宽阔的塔前广场。极乐堂里已有人在上香,满屋子缭绕的烟雾呛得人透不过气来。趁祭奠开始前的空隙,我踱到小阳台上透透气。佛塔前那尊露天弥勒佛像,正挺着肚子朝广场上稀稀落落的游人乐呵呵地笑,让缅怀先人的抑郁伤感心情舒展不少。返回祭奠厅时,瞥见一张佛教典籍交流卓上放着一些佛教经书。随手翻阅时看到一本台湾女作家释见介的散文集《和佛陀赏花去》,扫视几篇就被作者细腻清新、充满智慧与禅意的文章深深吸引,因而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经询问管理人员,得知此书是交流用的非卖品,可以随意拿取。我往旁边盒子里放进一些功德钱,满心喜欢地捧起这本书回家细细品读。

  《和佛陀赏花去》作者释见介,是台湾家喻户晓的出家修行女作家,曾担任《香光庄严杂志》编辑、《中国时报》浮世绘版专栏作者。著有《天大的笑话》、《都是因果惹的祸?》、《文殊菩萨小百科》、《和佛陀赏花去》等书。释见介俗家姓杨,是在高雄县美浓镇居住了两百多年的客家族后裔。在专科学校毕业后毅然选择出家修行,迄今已逾二十载。《和佛陀赏花去》原在台湾《中国时报》“浮世绘”版面连载,而后集结出版成书。此书出版后,在台湾连续数月稳居诚品书店、博客来、金石堂等畅销书排行榜第一位,深受台湾读者欢迎,被评为每个人一生中必读的三十本书之一,可见其影响之深广。

  清代书画篆刻家、剧作家唐英(字蜗寄)在庐山东林寺三笑庭有一首著名题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其实这首题联源自佛教经典。《华严经》曰:“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梵网经》说,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我们俗家语“花花世界“就来源于此。“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意思是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领悟了佛法,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就空如花草,这正是佛教唯心主义哲学的精髓。释见介“和佛陀赏花去”一书,通过描画身边的自然花草和细碎日常生活,带你走进她心灵的花园,讲述出家人深藏的秘密心语,展示修行者深沉的生命感悟,传达“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深刻禅意,达到度化芸芸众生跳出人世苦海的目的,用心之良苦令人叹服。读这本书,不仅让我们享受作者生花妙笔流淌出来的华美文字,也让我们见识出家人即小见大的高超智慧。

  在《你是否如苦棟花,在已逝春光里苦苦追恋》一文中,作者写道:“我在暮色里遥望苦棟树,一抹斜阳映照,只见粉紫花朵与嫩绿新叶,交织成一片迷离幻境,在天际渲染出层层的紫云,如梦似幻。……晚风吹送,苦棟树旋转起一身薄紗舞衣,轻甩着朵朵紫色流苏,与春天翩然共舞。难道它不知道春光乍现,转眼又远扬吗?为何还‘苦苦留恋’呢?”文章接着写道:“生命多么无常,……而我们的心则念念迁流不息,或追忆过去或幻想未来,未曾稍停,这种因时光流逝与念头奔腾所带来的深沉不安,佛教称为‘行苦’,是人生‘三苦’之一。无怪乎有人说:‘生命的本质就是不安。’”作者为读者开出治疗“不安”的药方:“慧海禅师说:用功之道在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只是我们常常‘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啊!就在最平常的生活中,把心专注,只管当下,学学寒山子‘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三界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的潇洒吧!”作者借苦棟花留恋春色,引出人生三苦之一的行苦,为苦难众生开出佛门治疗良方,巧妙的把佛教“世事无常要看空一切“灌输给了读者,这是何等高超的智慧啊!

  在《美丽而有毒的是曼陀罗,也是欲望》散文中,作者写道:“初见曼陀罗你会讶异于它的美丽,像一支支长长的喇叭,硕大而洁白的花朵,实在令人惊艳!而粉红的曼陀罗,更高贵无比,简直就是深山中的贵妇了。……然而这花有毒,千万不可因它美丽而采下。”笔锋一转,作者自问自答道:”美丽而有毒的东西是什么?答案是‘欲望’”。随后对此发表议论:“对于学佛者来说,一提到‘欲望’,总看成可诅咒的,应离弃的,而勉励自己或劝导别人要离欲,……人不可能将自己活成一座孤岛,在众缘和合的世间,必须有生存资具,也一定有共同生活的眷属,如何完全断绝?”还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见解:“真正的离欲是远离心中的烦恼。这并不代表我们要过纵欲或禁欲的生活,而是在感官与外境接触的当下,当贪婪、嗔恙、愚痴等烦恼、情绪升起时,能有一份清明的觉照,深入地观照自己,进而有所超越。就像看到路旁的曼陀罗时,能不被其美丽迷惑,冲动地上前摘取,而能停下步伐,思考此言此行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是什么?”这段话不仅对学佛者有启发,对我们这些在人生苦海中挣扎的“槛外人”也颇有教益,对现实生活中被权力欲冲昏头脑的大小贪官们,更能起到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在散文集《和佛陀赏花去》的最后一篇散文《觉悟者之歌——菩提树下的永恒故事》里,作者探讨了人生意义以及如何觉悟成佛的大话题:“‘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年少的我,常常望着教室外一排高大的菩提树这样问着。……直到今天,依旧记得当年风吹过菩提树沙沙作响的声音,以及那个少不更事、仰望窗外的自己。只是,当时我并不明白世间森罗万象的一切,其实是有规则可循的。学佛后,我发现佛教并不是迷信的宗教,佛法所说的真理——缘起法则,不仅可以解释宇宙人生的现象,更可以看清楚自己的心念,引导纷乱的心走向平静”。在提及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时,作者特别指出:“佛陀是在烦恼之中觉悟的,……如果我们一味地逃避烦恼,丧失在烦恼里修行的机会,又如何能有所觉悟呢?”文章最后说:“佛陀说:‘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不是吗?我摘下一片‘巨叶’,在灯光下细细检视它细致的纹路,这样的叶片曾飘落在静坐的佛陀身上,也飘落在我的心版上……”

  合上这部散文集,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位纤小羸弱的出家女人,艰难而顽强地行进在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的情景。她时而仰望深邃天空,时而弯腰爱怜地抚摸那些寻常的山花野草,时而低头沉思,冥想人生意义和佛教真谛,除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世上已没有什么能引起她的牵挂。作者在为此书写的序文《做个自在赏花人》里,清楚地表明她写这些花花草草的良苦用心:“通常人们只看到花朵开谢乃至人生聚散、成败起落等现象,因而追悔过去或幻想未来,而随着佛陀解脱的目光,我却能从花开花谢开始,透视现象背后无常、无我的真理,反观自心,找到生命真正的依归。”。她用二十余年苦修冥思汇成的这部《和佛陀赏花去》,是她奉献给俗世的一首歌,一首引渡芸芸众生脱离苦海登上极乐世界的慈航普渡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