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石《温习生活》无语中的温习
就我所知,蓝石正儿八经操练起小说,是在他35岁以后,这一点,与当代很多作家不同。35岁,对于一个写小说的人来说,要么正是出人头地的时候,要么,就该彻底放弃了。而蓝石恰恰在那个年龄开始,那是1999年,迄今竟然也快20年了,而且看样子他将继续写下去,至少绝无收手的迹象,因为他依然在开始,或者说,他用了近20年,终于开始了。
这样的写作背景,很可能让蓝石小说拥有了一些自己的个性,虽然这些个性还不鲜明。在我看来,蓝石小说的一大特色,就是生活过去了,写作在前方,或者,生活在左写作在右。那么,作者在哪儿呢?这是一个伪问题了,玄一点的说法是,作者在他该在的那个地方,实在的说法是,作者只在书桌前、电脑前,如果这两个说法都不能令你满意,那你就去写作吧。
我之所以这么谈蓝石的写作,最好是结合他的作品来看。
《温习生活》是蓝石近些年来的中短篇合集,大多取材于他对童年及青春的记忆,他生长在沈阳,小说里的人物事件都来自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沈阳,小说的叙述语调平缓,也有点像上世纪的腔调,没有当今的浮躁新奇,像是一幅接一幅的素描,甚至就是连环画,当然是给成人看的连环画。
从古至今,白描并不少见,但像《温习生活》这种既像亲身经历但又看不出作者性情癖好的当真不多,我不知蓝石是有意为之还是只能如此。
蓝石的小说里当然有爱有恨有悲有喜,但他很少跳开来评价,我不知他是藏而不露还是根本无语。
他笔下都是小人物,都是不安于现状的小人物,都是下场不怎么样甚至悲惨的小人物,但因为他那“无语”一般的叙述,这些小人物也可以说是大人物,至少是作者童年眼里的大人物或者奇人,还是因为“无语”,似乎不安于生活恰恰是自然的,安于生活反而显得可笑乃至鄙琐,至于下场,在作者的叙述里,似乎也谈不上什么不如意或者悲惨,仿佛就是他们应得的一般。
这样的小说容易让人有不过瘾的感觉,但是生活难道不就是这样吗?是不是因为生活就是这样,小说恰恰就不应该这样?对此,蓝石似乎毫不介意。他只温习,他不发言。他似乎是一个被剥夺了发言权的人,这一点倒是颇切合我们的时代特色。这个时代众声喧哗,但在真正需要言语的场所却一派萧然沉寂,连噪音都没有,是作者有意选择了无语,还是迫不得已的无奈?
但既然是小说,就不是真正的无语。也许在蓝石那里,写作只不过是为了打发无聊寂寞以及自我心理调整的一个手段而已?既然写了,而且既然不能像一把刀子,那就像一具盾牌好了,而且是一具无限后退中的盾牌,任何绝地反击的期冀都像水中月镜中花一般虚妄。
蓝石的小说属于我们印象中的那路“先锋文学”吗?当然又不是,它明白易懂毫无玄虚的意味,无论内容还是文字,既不先锋激进,也不陈腐守旧;那么是“批判现实主义”吗?还不是,它既不批判,也不赞美,它是回忆往昔但绝无任何沉湎,是法国新小说里面的“零度写作”吗?也不是,它的客观、无语、不发言等等,又绝非克制下的产物,而更像是自然流露,它不是零度它始终保持正常的体温即从不发烧;它不是病态的,但也不是健康的常态……那么蓝石的小说是单辟了一路吗?像是。这是一条尚不明朗的路,像是几条路汇聚于此,同时又面临若干晦暗不明的岔路在诱惑,惟一能确定的,就是他已经无路可退,只有继续前行……
换个角度,所谓“温故知新”,至少可生发出一个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对生活还抱有希望、还想过得更好,那么,温习生活就是必不可少也是不可避免的,我指的是对生活真的抱有希望,不仅仅是挣大钱买大房子开豪车一类,而蓝石只温习不发言,是因为作者不想告诉你他的希望是什么罢了,尤其是以写作的方式,我们就几乎可以肯定作者对生活甚至是饱含理想的,他之所以不说,实在是因为在这个年头,说这些是令人害羞甚至是可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