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与“安居”
刚刚热播了的电视剧《安居》,令我想起了几年前曾引起争议、也热闹过好一陣子的另一部电视剧《蜗居》。
“蜗居”与“安居”,一字之差,都聚焦于“居”,但却反映了两种迥异的创作立意和创作精神。前者描写姐妹二人,为了“居”得豪华舒适,为了告别“蜗居”,超越道徳底线,丧失人格和尊严,姐姐竟然纵容妺妺甘当“第三者”破坏他人婚姻;后者则采自内蒙古包头市改造棚户区民生工程的真实生活,描写一个来自不同生活阅历和人生境遇的临时组成的五人“奇葩”动迁组,在100天的动迁实践中,不仅帮助被动迁的广大居民从“安身”到“安心”再到努力以先进文化立身,而且实现了自身的思想转变和精神升华的动人故事。
《蜗居》一播出,即引起争议。肯定者认为它直面民生,触及了住房这一敏感的民生话题,勇气可嘉,收视率颇高;批评者质疑它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为满足住房物欲而丧失道德底线者辩解,社会效益不好。热播的《安居》,观众好评如潮,认为它既直面人生,更开拓未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居方能乐业,“居”可满足人在物质上“安身”;但人同时又是高级形态的理性的情感动物,更需要无形的灵魂之“居”去“安心”。而从物质上的“安身”飞跃到精神上的“安心”,靠的正是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正是《安居》较《蜗居》的高明之处和深刻之处。
有人斥责《蜗居》不真实,恐难以服人。应当承认,现实生活中确曾有《蜗居》里描写的那对姐妹似的故事。但真实就是我们力倡的现实主义吗?即便是,我看也只能称之为皮相现实主义或庸俗现实主义,甚至就是自然主义。它只表现了现实生活的其些皮相,并未揭示本质和规律,更不能以理想照亮未来,给人以希望和光明。它面对观众一味迎合,客观上散播了消极、悲观、颓丧的情绪。而《安居》却自觉着意于引领,它真正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号召的作家艺术家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实现从“身入”到“心入”再到“情入”,讲好中国故事,讴歌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践行“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蜗居》与《安居》,正从教训与经验两方面,再次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的这一颠朴不破的伟大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