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社会主义文学是人民的文学
来源:文艺报 | 本报评论员  2016年10月31日06:46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一命题既意味着人民与社会主义二者互为本质的同构性,也意味着社会主义文学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文学。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人民本位,即把实现和捍卫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利益和最高价值。人民与社会主义具有高度同质性。人民这一身份,隐含着社会主义取向;没有了社会主义,人民就只是一个内涵被抽空的概念。同样,社会主义如果不以人民作为自己的价值中心,社会主义也就背离了自己的本质。人民的文学内在地蕴涵着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是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而社会主义文学,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学。

社会主义文学的先进性和深刻性,在于它是人民的文学。人民既是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也是时代的精华、时代的力量、时代的未来。文学表现时代、反映生活离不开人民,离开人民的时代和生活是抽象而空洞的时代和生活,是没有本质、缺乏力量的时代和生活。社会主义文学的思想深度在于其笔触抵达劳动人民,其历史内容在于自觉把握由人民力量所推动形成的社会发展趋势,其先进特性在于其鲜明的指向人民未来和文学未来的倾向性。

社会主义文学的先进性和深刻性是从人民的生活中获得的。从劳动人民中获得的强大精神力量,有时甚至会成为作家借此修正自身谬误观点的驱动力量。这就要求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要自觉服膺那来自于人民伟大实践的先进认识和正确观念,并在文学作品中加以艺术表现。社会主义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的特质在于,它始终把人民作为审美的中心。社会主义文学要求我们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情节和动人形象,创作出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

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特质之一还在于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精神,要求在文学创作中处理好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也就是说,对个体的描写不能是孤立的,要体现出人民集体作为其土壤和源头活水的存在。由于融合在人民这个整体中,主人公不再孤独地、从个人角度来认识事物,他感受到的都是人民所感受的。社会主义文学使人民群众在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有可能被描写成不是处于事件之外的或者只是孤独的个性在起作用的消极力量,而是用统一的集体利益把单个意志联合起来,并在实践中成为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创造性力量。社会主义文学作为人民的文学,其内在特质就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张扬和体现。

社会主义文学另一重要特质是对人民劳动的充分表现和颂扬。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人民的核心本质就在于其作为劳动者的品质和角色,因此,劳动之美是社会主义文学本质特征之一。这里的劳动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的劳动是自由的,没有压迫和摧残,没有对抗和扭曲,这个劳动是自觉的劳动,是社会主义时代特有的劳动。这里的劳动真正体现了人民的自由本质。应该说,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真正美学性质才会充分呈现出来。不管是在农村大地上挥动锄头的,还是在工厂开动机车、在油田操作钻机的,都是一种真挚的劳动,是作为一种理想和信仰的劳动。对劳动的表现和颂扬,正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肯定,是社会主义文学的鲜明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