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改行(第三十章)
 | 周恒太  2016年10月31日11:26

  街上有个做缝纫的夫妇,男主人姓汪,住在街的北巷里,一间房子门朝北,这间房子进身又不深,放台缝纫机和拷边机人来去只好侧着走。

  汪裁缝在街上做衣服和拷边有点名气,做衣服是细活,拷边要眼睛和手要相互配合得好,稍微不注意,切刀就会切坏衣料。做衣服和拷边在当年是赚不了几个钱,汪师傅就拿打火机卖,打火机刚在市场上流行的时候,许多头脑灵活的人就买防风的打火机送礼,进的打火机五十块钱,可以买一百,二百,买的人只要认为是最好的打火机,花两个钱无所谓,随卖主要多少。汪裁缝找到了赚钱的感觉了,他专门去进防风高档的打火机,回来成几倍的价钱卖出去。在七十年代,香烟供应还是比较紧的,要想买包上海大前门很难,如果想买包牡丹牌的香烟更难。汪裁缝上海有亲戚,他的亲戚就为他找香烟票儿买亮市大前门和牡丹香烟回来买黑市,一条香烟也能赚些钱,因为光有打火机卖,没有打火机卖怎么行?由于大多数精力用在进货上,所以汪裁缝家很少给客户做衣服和拷边了,因为没有时间做了,成天的忙着卖打火机和香烟,还要去上海进货,所以就干脆改行做买打火机和黑市香烟的生意了。

  汪裁缝的生意越做越大,一间房子已经不够用了,就租了两间房子,房子一大,各种打火机放在柜台里就好看了,也比较显眼了,那些大前门香烟和牡丹牌香烟是供不应求,汪裁缝发了打火机和香烟的财。

  钱多了,就好办事,汪裁缝干脆将租的店面买了下来,又把邻居的一间店面房也买了下来,在那时房子值不了几个钱,人们只要天天有饭吃就满足了,哪像现在有钱人穷讲究,有了房子住,还要想拥有几百平甚至上千平的别墅,其实住房有个百十平的房子和天井就够了,大人孩子都有个房间也就可以了,睡觉只要一张床,房里有个衣橱,有张书桌放电视机和梳子镜子等就行了,房间里还可以放台电脑用用,厅堂里放个茶几沙发供客人坐坐也就行了,厨房不要大,饭堂放张桌子和凳子供家里人围坐在一起吃饭也就好了。你说几百平,上千平的房子,使用面积能有多少,不用的房间就是浪费呀,既浪费土地,又浪费建材和人工。有些有钱的人,有权的人拥有几套别墅,又不得人住,这不是活活的浪费资源吗?拥有几套别墅和平房只是来证明自己有能耐,其他没有什么实质价值。如果把钱用来去资助贫困地区的人们那多好啊!

  汪裁缝,有了自己的三间店面房,卖的东西就增加了许多,如电话机,录音机还有电熨斗等电器用品。品种多,赚钱就也多了,人家来不是买这样,就是买那样,开店的人就是讲究品种多,才能赚到钱,如果这个店是专卖店的话就没有品种繁多的店收入那么多,别看人家买的一样东西钱少,几个品种加起来钱就多了。

  汪裁缝生意做大了,夫妻俩人就忙不过来了,就找了个帮手,开的人家小姑娘的工资也不低,比在厂里的工资高,也没有在厂里做苦,所以帮工做事比较卖力,平时只要汪裁缝家烧了什么好菜,都留人家小姑娘在店里吃饭。你待人家好的话,人家更加做事负责,有时汪裁缝到远处去进货,汪太太不放心汪裁缝一个人出去,就陪着丈夫一块儿去,因为那时没有银行卡,外出进货全部带现钱,进货进得多,钱当然要带得多,夫妻俩人去进货,路上好相互照应,钱带在身上也安全些。家里的门面就交给帮工,帮工比较负责,把店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人家来买东西非常的和气,卖的钱记个账,卖的什么东西,共多少钱,记得一清二楚的,这样汪裁缝夫妇回来,帮工就把帐一五一十的告诉他听,把货也一样一样的点给他夫妇看,汪裁缝夫妻很高兴,就给帮工加工资,带人家更好了。帮工得到汪裁缝的赏识,心里也很高兴,做事更加踏实了。

  汪裁缝经过七八年的奋斗,手上有了上百万的钱,正逢大街拆迁建商品房,建筑好了,汪裁缝回迁,加了些钱就在街中心拥有了上下两层三百多平方的房子。汪裁缝就开了个超市。超市每天的生意都很兴隆,由于汪裁缝用人不刻薄,每个营业员都尽心尽力为他赚钱,所以,汪裁缝成了街上很有名气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