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电影创作回归正常的工艺流程 第二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在长春举行
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了48%的增速。2016年,当业内还沉浸在《美人鱼》超30亿票房的喜悦中时,整个行业出现了增速放缓现象,暑期档、国庆档的票房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业界对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表现出更多的关心与关注。10月14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第十三届长春电影节组委会、长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当代电影》杂志社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在长春举行。电影行业管理者与创作者回归电影本质,紧紧围绕“聚焦质量,共赢未来“主题为中国电影发展献计献策。
用“工夫”练就“功夫”
“艺文不贵,徒消工夫。”中国电影人要有耐心将冷板凳坐热,肯于用“工夫”练就“功夫”。导演贾樟柯认为,我们应让电影创作回归正常的工艺流程,电影创作者应时刻询问自己,剧本是否做到无懈可击再进入拍摄、演员是否是针对角色选择的合适人选、拍摄是否有足够从容的拍摄周期等。电影创作只有回归艺术标准,才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导演乌尔善以《寻龙诀》的创作为例,谈到“《寻龙诀》的剧本创作历经两年时间,一个有质量的故事需要时间去打磨,如果仓促开机可能得不到好看的故事。《寻龙诀》在前期筹备过程中,画了200余张概念设计图,做了超过60分钟的动画预览,前期筹备工作的详尽开展节约了大量制作成本”。“80后”导演韩延讲到:“现在拍片子很难像当年我拍处女作那样,凭借工匠精神去精雕细琢每一个镜头了。”他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数字化让一些电影工作者失去了原初对电影的敬畏,大家对在片场所犯的错误变得很宽容,其中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中国电影增速放缓可以给电影人一些喘息的机会,找回工匠精神。
故事的观赏性与价值观并不对立
中国电影市场的容量在逐年扩大,多种艺术样式并举、并行、并存,此次论坛邀请了不同风格类型的导演,他们在创作实践中独具特色。一直以来坚持拍爱情片的导演张一白谈到,合理的类型片创作规律能够帮助创作者找到自己的观众,并在作品中充分地进行自我表达。在爱情片创作过程中,他坚持带有善意地帮助普通人在爱情方面超越庸长的现实生活,努力在人和城市的关系中做文章,让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个体在影像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张一白坦言:“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抵达观众。”导演杨超将电影分为三类:类型电影、文艺电影与艺术电影。其中,类型电影与文艺电影共同构成了商业片,而艺术电影是在叙事结构、视听语言等方面放弃了类型与模式,甚至挑战类型与模式的影片。艺术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负责为整个行业进行基础研究与战略储备,它所探索的新的题材、叙事结构、语言、风格、手法等都有助于整个行业避免类型和模式的僵化。《绣春刀》编剧陈舒表示,类型写作的框架可能是既定或有限的,但是包裹在框架中的表达却是没有疆域的。喜剧中可以包含着对现实的批判,灾难电影可以表达人类对生活境况的反思,科幻电影可以表现对未来的追问……对于编剧而言,追求故事的观赏性与价值观并不是对立的,所谓文以载道,年轻编剧笔下的道可能并不深远但是必然在当下。
把创作生产放在产业链的优先位置
随着资本的大量涌入,电影行业原有秩序被打乱,如何正确对待资本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成为中国电影人亟待解决的问题。导演蔡尚君认为,当下中国电影人不应该拒绝资本,但是应找到自主的力量,要有自我表达。从个体角度而言,创作者所能做的是真正坚定自我的精神世界,去展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心不被外部所动,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做自己的好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够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利益,自然是最好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沉浸下来创作更好的作品。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谈到,“资本根本没有绑架中国电影,而恰恰相反,是电影绑架了资本。行业心态需要调整,应放缓速度认真打磨项目与剧本。”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认为,作为制片公司的老板,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创作上,而不是资本运作:保底、补贴和收入等环节。我们不否定资本运作,但是凡事要有主次之分,创作是电影产业链的源头,我们应当把创作生产放在产业链的优先位置,否则电影产业链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许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