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千古一帝”秦始皇

 | 荆北  2016年10月25日09:30

  “千古一帝”秦始皇

  去西安,兵马俑是一定要看的。

  顺着俑坑往两边走,看到的是零散的兵俑、马俑,零散的兵器、战车,横七竖八、重重叠叠地躺在巨大的俑坑里。有一匹马,车辕还在身上架着,身体却躺倒在地上,马的肌肉骨骼似乎丰满可见。也有的俑坑内只有一些零散的兵器,杂乱地堆在一起。

  兵马俑一共三个俑坑,一号坑最有观赏价值。亲历亲观,可以直观地领略那巨大而深广的俑坑中威仪的军阵,可以真切地体会“千古一帝”秦始皇生前威名赫赫,死后也蔚为壮观。

  我们一般在书上看到的,是保存最好的一号坑的情景。这里兵马俑最多,排列最整齐,也最有气势。也有的单个的兵俑,并不在俑坑内,用玻璃罩起来,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它。我记得有跪射俑、有军吏俑,其实说起来,他们与今人也没有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穿的服装。最形象精致的莫过于两辆铜马车,人、车、马都栩栩如生,用今天的眼光看来,那两辆马车,实在是漂亮、精致得可以。以至于我初看起来,都不敢相信这是两千多年前的东西。

  静静聆听那些雄浑的号角,莽莽苍苍,仿佛辽阔的疆域,飘过悲壮的颂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候尽西来……。”这是诗歌界公认的“千古一人”李白咏“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诗句。

  秦国在西周开国之初,首府咸阳不过是周朝的一个乡邑。漫长的几百年西周时代过去,东周政权建立,秦襄公因护驾有功,以岐西之地册封为诸候,活动在渭河上游一带。凭着相对的定居生活和擅长的游牧武装,在驱逐戎人的战争中向渭河下游发展,开地千里。尔后继续向东扩展,与齐桓晋文抗衡,成为春秋五霸之一。21岁的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迁都咸阳后更使秦国日益强盛。秦始皇之前,秦国史籍可查的宫殿即多达十余处。秦赵战争中,赵国四十万降卒被秦军尽数活埋,此时秦始皇刚刚出世。到了秦统一六国,经过几代秦王扩建的都城咸阳,在今天西安市和咸阳市之间渭河两岸广阔区域,又进行了象征王权集中的都城大建设。

  八千陶俑组成了古代严密的军阵,是秦始皇地下王国的长城的象征。其磅礴的气势,展示了秦王朝大帝国“马上得天下”的风貌。目前按发掘的顺序编为一、二、三号坑,三坑成品字形排列,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总占地面积则达5万多平方米。一号坑最大,位冠三坑之首。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出土陶俑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三。由步兵,车兵组成矩形方队。东西向地排列三排着战袍的武士俑,每排68人,共计204人,是方阵的前军。南北过道内分别站着一列西向外面的武士俑,组成方阵的侧翼。坑西端也是一个南北的敞廊,并排有三排武士俑,其中一列面西而立,是方阵的后卫。坑中间则排列38路车、步兵相间的面东的纵队是军阵的主体,武士俑着战袍铠甲,按古代战车上每车配三名甲士,中为驭手,左边军士持弓,右边军士持矛,步兵跟在车后,隶属于战车,类似现代步兵跟在坦克和装甲车后冲锋一样。一号坑车后有80人到100多人甚至200多人,是方阵中主力军。

  兵马坑内秦俑都不戴头盔,仅前后背带甲,还有不带甲、着布衫的几排士兵。和当时赵魏军队重视铠甲形成鲜明对照,属轻装上阵。《史记》记述“秦人赤膊上阵,骁勇善战”。什么原因促使秦兵短兵相接时奋勇上前呢?原来秦爵分为二十等。一为列兵,食糙米。二为士官,三等爵精食一斗,大约相当于现代连长。七、八等爵铠甲精良,且着头盔,应有现代师、团级。二十等爵位置最高却调不动兵,由加冕皇帝位的秦始皇持虎符调,调50人以上军队要对半符。阵前斩敌首级一颗加爵一级,所以士兵能“赤膊上阵”,争斩敌首。斩得越多,爵位越高,地位变化享受待遇也随之变化,此商鞅法之延用也。

  一号坑东北端20米的地方是二号坑的位置,二号坑面积仅为6000平方米,出土陶俑1300多件。曲尺形的军事阵容由车兵、步兵、骑兵三个兵种组成,是古代阵法“大阵包小阵”形式。二号坑四个小阵中东部排列弩兵方阵,即东西两侧两列立射武士俑,南北两端各有分列立射武士俑,共计172件。立射弩兵被布置在弩兵方阵的四周,方阵中部是面向东的四个纵队,每队两列,每列20尊,共计160尊跪射俑。跪射俑不着头盔,两肩披甲。右腿着地与地面垂直,左腿弯曲,足掌贴地面,脚跟抬起,左臂微曲,右手半拉弓弦,拇指上翘,身稍左侧,此俑称为跪式背弓俑。方阵后南侧排列8列车兵,每列8乘战车,计64乘战车。除车中三名军士外,车后跟8--36名车卒,还有少量骑兵和步兵。挨着这个方阵的车兵、骑兵分列三个过洞中。过洞前是两乘战车,后8队骑兵,每队四列,作骑士奔马状,共有116级牵马骑士俑。四路一排,身穿短衫,前后肩带甲,头戴小皮帽。

  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经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武士俑平均身高约1.8米,体格健壮,体形匀称。它们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登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手持兵器,整装待发。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登长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好像随时准备上马冲杀。陶马与真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体健壮,肌肉丰满。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周围的大型陪葬俑阵,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的发现震惊世界。法国前总理希拉克1979年亲自来到中国参观秦兵马俑曾留言说:“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他还说:“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

  果真如此。走进兵马俑的1号坑,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我真的是叹为观止了。

  我细细的观察了兵马俑一番,这才发现兵马俑塑像的精致:俑的头发都是一根一根刻出来的,眉眼鼻口逼真的像真人。俑的铠甲层层密密,叠在一起。导游解说道:兵马的铠甲设计都是有目的的。这样设计,战斗冲锋起来,人不会受到铠甲的束缚,可以轻松应战。

  导游讲:原来这些都是彩陶的兵马俑,可是出土的后三天,这些颜色都氧化掉了,真是可惜。我觉得彩陶的兵马俑一定更神奇,更逼真吧。

  1974年春天,当地一个农民在打井时从两米深的地里挖出了陶俑人头的碎片,一时议论纷纷。这一偶然的发现,引起了考古部门极大的重视,从此揭开了尘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宝库。

  这就是将军俑。它身材魁梧,头戴鹤冠,身上披着铠甲,手里还握着宝剑,看它那若有所思的样子,好像在考虑如何打退匈奴呢!

  那个兵马俑名叫武士俑。它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上还穿着前端向上翘的战靴,手里还拿着兵器,瞧他那神气的样子,准能把敌人吓的屁滚尿流!!

  看这个身披铠甲骑在马上的青年,就是骑兵俑,他手持弓箭好像在等将军一声令下就去与匈奴大军作殊死拼博!

  这个兵马俑是陶马。它的大小跟真马差不多,匹匹都形体健壮,肌肉丰满。看它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哩!

  这些秦俑,千人千面,有士俑、官俑、跪射俑、立射俑等等,每一个秦俑都与其他任何一个不同,即使同一着装、同一姿势也是不同的面部长相与表情,绝无二致,实在让观者为之惊叹。

  一颗雄心,一场厮杀,一曲神话。血染黄沙,军营帐内,秦王嬴政运筹江山指点天下。西风剑吼,纵横捭阖,这位旷世君王在中华大地上缔造一段神话。

  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磅礴,仿佛就是一个临阵的军队,就等战鼓擂响,冲锋向前。我被这场景所震撼,就象置身在两千多年前的古战场,战马嘶鸣,刀枪血影,旌旗猎猎。历史的画面一幕幕从眼前闪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回”,舍身取义的荆柯,就算杀了秦始皇,怎么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又怎能以一已之力挡得住这滚滚洪流呢?

  走在一号坑兵马俑坑旁,一股热血在沸腾,头上是拱形的馆顶,脚下5米是巨大的军阵,生前这些人拼杀疆场,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集权制的封建统一帝国,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死后又默默地守侯着他们的君主,给两千年后的人们展现昔日的辉煌。

  二号坑从它的布局看,成曲尺形,有6000平方米,由战车、骑兵为主,一千多个陶俑组成四个混合阵队。放眼望去,个个免盔束发,挽弓挎箭,威风凛凛。从军事角度观察,这里是秦军的精华部分,是最有战斗力和杀伤力的军阵。从穿着上明显可区别出将军俑和士兵俑,特别是跪射俑,让人联想到秦军箭锋的强大威力,难怪六国合纵也抗不住秦军的冲击。这支商鞅变法后突飞猛进的军队,强调了军功是平民改变生活的唯一方式,于是其战斗力倍增,加之率先改革了军事设备,铁器代替了笨重的铜器,使其兵刃灵活和轻巧但不失杀气,六国的泯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改变历史链接的变化,影响了千年的华夏进程和发展。

  三号坑成凹字形布局,占地520平方米,陶俑少而精,经专家考证和讲解员介绍,这里是秦军的指挥系统,是秦军的灵魂所在,是一代代秦军将领的缩影。我无法想象长平之战后,由这里发出了惨无人道的活埋指令,四十万赵国降卒硬是活生生地被活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战争悲剧。秦朝被后人称为暴秦,是不无道理的。也许因为过份追求暴力,物极必反,这个显赫一时的帝国,它只有15年的生命力,而经不起一个普通百姓的一声呐喊,就轰然倒地。

  秦国到秦朝,轻文尚武。从“焚书坑儒”到兵马俑的破土而出足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景色秀丽,紫气弥漫的骊山二千年前在秦朝时即以“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而辉煌神秘。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又因“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而风流浪漫。八十年前,现代史上,张学良、杨虎城两位上将又重重涂抹一笔,在骊山兵谏蒋介石先生联共抗日而震惊中外。

  一个王朝,注定有兴衰;一部历史,注定由一个个过程衔接,大秦帝国只是岁月的一瞬,可留给后人却有许多的神秘。无从说起那皇陵深处,就看这兵马俑,足可张扬秦帝国的奢华,可他那虎狼之师,令人胆寒的黑色铁流,为什么在一统天下后就没了踪迹?也许此时面对着兵马俑,我明白了,当秦皇化为历史尘埃时,这支军队就随着他的主人成了历史,成了这黄土高原的魂魄。

  看过兵马俑,游过秦陵,回到大街上,仿佛穿越了一回历史,此刻又回到人世来,街上来往的车流、人流,没有了从前感觉到的喧嚷,而是一片温暖、阳光的和平景象。

  作者简介:王继伟 笔名:荆北 河南省作协会员 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至今已发表散文、诗歌、小说300余篇。多次在省市获奖,散文《青岛品海》2015年获首届华夏散文全国二等奖和散文《铜山湖畔桐花香》获第二届中华情全国散文诗歌大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