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历史选择 民族之幸
来源:文艺报 | 王蕴明  2016年10月21日07:32

话剧《从湘江到遵义》获专家和观众好评

再现革命理想的精神力量 重唤崇高信仰的敬畏之心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军委政治工作部话剧团联手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创作排演的叙述体话剧《从湘江到遵义》日前在北京八一剧场上演,引发业内和观众热议。剧作选取“从湘江到遵义”这一长征中的特定历史时段,以严谨的创作态度、崭新的视角、强烈的现代意识、鲜明的艺术个性,成功地展现了这一特定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业内专家认为,该剧是多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剧本。剧作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史诗性和思辨性相结合,雄浑凝重、大气磅礴,再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重新唤起人们对崇高信仰的敬畏之心。该剧将于11月进行第二轮演出。本报刊发来自专家和观众的部分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历史选择 民族之幸

□王蕴明

帷幕落下,步出剧场,漫步在喧嚣的夜空下,那燃烧的血与火,弥漫的硝烟烈焰,庄严耸立的烈士雕像,久久地萦绕于脑海之中,激动之心难以平静。湘水呜咽,乌江怒涛,80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那场震惊中外、举世无双的伟大长征,宛如目前。在舞台上讲述长征历史并非罕见,然而聚焦于红军由湘江惨败到遵义会议胜利召开这一段史实,以生动的戏剧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再现红军由危亡走向胜利的历史性选择——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中的领袖地位,话剧《从湘江到遵义》当属首次。

时空交错的自叙体舞台样式

全剧采用叙述体戏剧结构,这种叙述体不是通常的第三人称,而是让已经作古的革命先烈们“自报家门”,一者现身说法地向80年后的今人叙说着当年他们所亲历的那场血与火的斗争,二者在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向在场的战友叙说自己牺牲的场景以及身处不同场域的亲人间的心灵对话。如第三章,毛泽东悲愤地对“三人团”的军事顾问李德痛诉牺牲的红军将领陈树湘、易荡平、沈述清、杜中美、黄冕昌等时,众烈士们纷纷应答:“到!”而且各自报告了战斗与牺牲时的景况。又如第四章连长大虎牺牲前与远在家乡的母亲的隔空喊话等。这种历时态和现时态的时空交错的叙述方式既增强了戏剧场景的灵动,又收到了生死相依、今昔相通、身临其境的情感共鸣。

宏大叙事与深沉抒情

剧作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由那场血雨腥风的湘江之战说起,气壮山河的惨烈战斗之后,孤鸿哀鸣、残阳如血。红军由出发时的86000人,只剩下了30000人。血的教训惊醒着红军上下,将士们开始质疑红军最高领导“三人团”的决策,期盼着恢复被错误剥夺了的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政治局委员张闻天、王稼祥站出来了,要求中央开会,在通道会议上,毛泽东争取到参加会议的发言权,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辩,中央各级领导人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部队开始转变了行军路线。继而经过黎平、猴场、直至遵义,终于结束了以当时党中央总负责人博古为首的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左倾盲动主义和逃跑主义领导,解除了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毛泽东开始居于全党全军的核心领导地位,指挥红军由失败走向胜利。这一伟大的转折也雄辩地证明了是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在紧张激烈的战斗叙事中,剧作始终与状叙人物情感世界相伴而行。这里不仅有指战员们昂扬的革命激情、豪情,也不乏深沉的亲情、柔情,如毛泽东与贺子珍、周恩来与邓颖超,大虎、二牛、水妹、母亲一家人。贯穿全剧时而低缓、时而嘹亮的“八月桂花开”的民歌,似涓涓溪水融入澎湃巨流前的宁静、恬淡,又似扑面的春风驱赶着冰冷的寒冬,亲昵、温馨。更有毛泽东、朱德、刘伯承等革命领袖在战斗的间隙,观雪景、吟古诗,抒发着他们胸怀丘壑、扭转乾坤的坚定信念、意志与决心。一首《望蓟门》的联吟,将三人的革命情怀扭结成一杆无坚不摧的缚敌长缨。

群山拥立高峰的英雄群体

剧作主旨是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无疑,毛泽东是群英的核心。尽管事件发生的时空相对集中,但毛泽东在逆境中的睿智、从容、胸襟、坚韧、胆略、果敢及丰富的情感世界皆有所展示。在湘江之战遭受重大牺牲的炮火中,身患疾病的毛泽东出场,无疑他的心情是忧郁沉重的,军权被剥夺,失去了在重大决策中的发言权,眼睁睁地看着红军的惨状,却无能为力。然而,他并不气馁、懊丧,而是思索着大革命以来的成功与失败,在蒋介石发动“二七惨案”,无数共产党人血流成河、尸骨成山的惨境中,真正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而是擦干血迹继续战斗,这力量的源泉来之于信仰,只有信仰坚定才能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他由此想到瑞金的彭大娘,红军出发时她把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交给了红军,并相信红军一定会打回来。他见到受了重伤的彭大娘的儿子大虎,让大虎坐自己的担架过江。面对蒋介石几十万大军前后围歼的危境,有孕在身的贺子珍和干部战士们对红军的命运、前途忧心忡忡,毛泽东一边宽慰着自己的妻子,一边以《庄子》寓言中一飞冲天九万里的北海之大鹏鸟激励同志们的革命信念与信心。在与张闻天、王嫁祥三人同心协力促成纠正“三人团”错误的中央会议召开之前,为避免中央领导层的分裂,毛泽东借机作“三人团”成员之一、红军总政委、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工作,开导他不能只做好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敢担当,好人就是罪人!”在与博古、李德激烈交锋的“通道会议”上,毛泽东慷慨陈词,以数万将士牺牲的惨烈事实说明现行路线的错误,审时度势地指出中国革命应走的方向道路,赢得了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朱德等多数领导的赞同。直到后来遵义会议的召开,一个雄才大略、力挽狂澜、“天欲堕,赖以拄其间”的伟岸形象矗立在我们面前。

伴随着长征的步履,我们还看到了一组组红军的英雄群像。这里除了在关键时刻支持毛泽东的张闻天、王稼祥、朱德、贺子珍、邓颖超,还有红三军团团长彭德怀,红一军团团长林彪,中革军委作战二局局长曾希圣,在第一线的指挥员和战斗员陈树湘、易荡平、候小锁、大虎、二牛、宣传员水妹子、警卫员陈小龙等,以及为执行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忍辱做李德妻子的肖月华,他们各有所职,各具声貌。剧中,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周恩来的新形象,他作为“三人团”军事指挥的最终执行者,对于长征初期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与邓颖超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他的艰难、痛苦与自责,在与李德坚决反对改变共产国际指定的行军路线的交锋中,我们看到了他对党的忠诚与坚定。在遵义会议上他不计个人荣辱,诚恳地“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历数了建党以来几届党的领袖,“都败给了蒋介石”,“和蒋介石斗,中国共产党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毛泽东!”投出了支持毛泽东的关键一票,从而在另一个侧面挽救了党和红军。

群山拥高峰,有主角、有配角的英雄群像,这种人物关系的构建与塑造可谓是革命历史题材和英模人物现实题材创作的新拓展,展示了当代戏剧美学理念的新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