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机车》的启示

来源:文艺报 | 何建明  2016年10月21日07:25

大连作家孙学丽(笔名鹤蜚)最近推出了长篇报告文学力作《大机车》,在工业题材创作上有了新拓展,为报告文学界鸣响了鼓劲的汽笛。就文学创作来说,辽宁曾经出现过很多优秀报告文学作家。但这么多年来,报告文学创作相对有些弱化,孙学丽是以一个小说家的身份走进报告文学界,并进行报告文学创作。在当下五彩缤纷的时刻,选择传统的工业题材作报告文学来书写,我认为孙学丽写作精神可嘉,而她以小说家的姿态进入非虚构写作,其本身也预示了中国报告文学创作方面所呈现的前景。这是中国文学的趋势,也是世界文学的方向,诚如美国一位著名作家所言:小说家已经失去了想象力,而现实生活本身则为非虚构写作带来不可估量的光芒。

今年,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又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发表两周年之际,《大机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伟大的时代需要文学上的时代强音,《大机车》适应了这种需要。这部作品奏响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号角,是一部给我们中国人带来强烈自豪感的作品,它如铿锵有力的滚滚列车,承载历史与现实风采,向我们驶来。作为一部优秀报告文学,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之一:作家应以饱满的时代情怀,积极地介入和参与创作。孙学丽此前是以写作小说见长,并取得许多成果。按照小说创作的路数走下去,她会在小说创作方面大有可为。然而时代生活的感召,让她投身于报告文学的写作,这不能不说是她对时代与国家历史命运的饱满情怀所致。在《大机车》后记里她特别谈到写这部报告文学的初心,从中看出,孙学丽从最初的被吸引到主动的深入大机车采访,是作家对自己故乡土地上所有的“机车历史”的独有情怀,正是这种情怀的催发,使作家有了一次华丽转身。因为有了这种积极主动的介入,才有了作家一次次走到机车中间,才有了丰厚的文学材料积累,于是也就有了洋洋数十万言的《大机车》轰鸣登场。对报告文学写作者来说,怀揣饱满情怀地主动投入还是有心无意地被动介入,将是一个分水岭,结论必定是:主动了才能积极进取,精神豪迈地奔向既定目标;被动写作则会导致作家对生活与现实的消极对待,走向应景的歧路。当今中国可写的东西太多,仅工业题材就大有报告文学的用武之地,作家只有保持主动进击的姿态,才能担负起时代重托,不辱作家使命。时下,中国已经开启了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步伐,孙学丽抓住机遇,恰逢其时地推出的报告文学《大机车》,可以说是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了活力,也为当下中国工业题材创作注入了活力。

之二:作家任何时候都要与生活亲密接触,走进生活、写出精品力作才能有所保障。报告文学被喻为“心灵的采访”,对于报告文学作者来说,要有“踏破铁鞋”的精神。作家只有深入细致地开掘,才能找到最有表现价值的角度,才能找到最能展示社会生活本质和时代精神的切口,这就需要作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面对大量的真实材料,要懂得取舍、剪裁,既要表现其真实性的一面,又要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使作品得以艺术地呈现。《大机车》显然是来自最现实的时代产物,孙学丽将目光聚焦在一家百年机车老企业,用两年的时间投入大量精力进行采访,了解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像匠人一样,以真实的材料雕琢作品。孙学丽与企业的亲历者、见证者面对面,获得第一手材料。这种深入生活的方式与走马观花大相径庭,她潜入了生活的深水区,使作品呈现了历史的厚重、现实的丰富。那些不为生活所动的作家,只能说还浮在生活的表面,这样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不可能呈现出生活万花筒般的色彩,也不可能有大格调、大情怀、大气魄。作家轻慢了生活,生活也会反过来轻慢作家,这就是作家写作的辩证法。

之三: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其独特的结构和文学性会使其艺术魅力得以延伸且作品更加厚重。《大机车》在描述大机车历史中,既有史诗般的长线描述,又有横断切面,使作品中历史与事件、历史与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巧妙地结合。《大机车》每一章的大标题都经过了作家的细致推敲,力求以大气象统领作品,“沧桑印迹、永载史册、巨龙腾飞、筑梦天下”等标题,给人以不同凡响的提示;每一节的小标题有着散文般的质感,像《伤痕累累的老槐树》《蓬勃的“心脏”》《硬汉也柔情》等。每一章的大标题搭建起了作品总体框架,每一节的小标题则进入了作品细部,这是一种“抓大也不放小”的结构方式,以此构建起来的作品当然会清晰呈现出大机车的全貌。

报告文学不能只有报告没有文学,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往往就是作品艺术性的体现,孙学丽以小说家的底蕴,使《大机车》里的人物和事件有了更多的文学色彩,使其作品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大机车》写作手法上,既有小说的细腻,又有散文的质感,亦有诗意的语言。既葆有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又赋予作品更多的文学色彩。同时,在繁杂厚重的历史描绘中,没有忘记对人物的开掘。她笔下的大机车人物大多集中在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身上,在作家笔下这些专家和技术人员各自的行为都有细节的铺垫,都尽力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加以渲染。在每一段历史结点中,捕捉那些特殊有代表性的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人物的灵魂,从而呈现出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刻画出“大国工匠”毛正石、耳聋的工程师赵燠南、新一代设计师曲天威以及苏联专家等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每一个人都足够传情传神,最终让《大机车》放射出迷人光彩。《大机车》还借鉴了电影中的画外音方式,也就是在每一章和每一节的开篇都精心设置了提示语。这些提示语提纲挈领,对所写内容进行概括或提升,如此的“导读功能”,对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众所周知,较之其他文学样式,报告文学在当下中国的作用更为直接和快捷,尤其是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发挥特别作用。孙学丽在《大机车》之后,又萌生了创作《大造船》《大港口》大工业三部曲的想法,如此对报告文学“一发而不可收”的创作欲念,让人格外欢欣。我看好她的大工业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