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的儿童阅读也有“捷径”可循
●如何选择适宜的读本,如何进行亲子共读,家长们往往身陷盲目与迷茫。阅读是个慢功夫,它的作用很难在短期内显现和予以量化评估,在阅读推广人的“点灯”刚刚起步的阶段,很多家庭的亲子阅读是盲目的,需要科学的引导。
●在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童书出版充满了喧哗与躁动,但是缺乏理论支撑的实践终究是盲目的,越是实践活跃之时越需要理论的参与和观照。
一
童书编辑是最适合女性的工作之一,理由有二:第一,童书编辑常常与为孩子们写书作画的人打交道,这些人的心灵往往比一般人更加丰富、善良和敏感,经过岁月的淬炼之后仍可保持童心。近水楼台先得月,与作家、画家基于作品的交流,会潜移默化地丰富和提升编辑自身。第二,大多数女性都会成为母亲,养育一个(现在可以是两个了)健康聪明的孩子是天底下所有母亲的朴素心愿。童书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陪伴者,聪明的妈妈自然重视早期阅读,身体力行科学育儿,让优秀童书的丰富精神通过亲子共读传递到孩子身上。面对五花八门的育儿教子术,童书编辑把工作与生活交融在一起,家庭教育走弯路的概率相对要小很多,工作变成了生活的福利,这是令人羡慕的。
对于我来说,成为一名童书编辑与成为母亲、养育女儿的过程基本叠合在一起。工作了这么多年,时代和社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的这个认知却始终没有变,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和清晰。因此,感恩、踏实自足一直是我的基本心态。
二
《儿童阅读专家指导书系》是我做编辑以来跨越时间较长的一套书,前前后后有十多年的时间。记得2003年有一次在北京出差,在西单图书大厦的人文社科书架上,我发现了一本阅读指导书。那其实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立足于素养提升的书单,意在告诫读者把有限的时间用到最有价值的阅读上去,以简便快捷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史进行了一个由点及面的概览,让读者在此基础上寻幽探秘,丰富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种选题思路后来跳出了图书界,被广泛应用甚至到了泛滥的程度,但在当时却启发了我:如果把读者调整、限定为孩子的家长,会出现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当时我的女儿四岁多一点,正是亲子共读的黄金时期,可是在陪伴女儿阅读的过程中,作为妈妈的我遍寻书店,却找不到多少可心的好书,市场上充斥了选题漫不经心、画面俗艳、制作粗劣的低幼读物,像《我真棒》《犟龟》《光屁股的大犀牛》《奥菲利亚的影子剧院》《爱心树》这样优秀的图画书只要发现一本我就买一本,可是远远不能满足女儿旺盛的阅读需求。以今天的眼光看过去,当时图画书还只是一个刚刚来到中国大陆的新品种,大众对其基本上没有认知。于是,母亲的身份与职业的敏感开始发酵,我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潜在的未来市场。教育比天大,亲子共读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亲子共读读什么?为什么要读这些书?家长们需要一个可靠的指引。推己及人,我要做一本给家长的阅读指南书,告诉家长朋友什么是好书,帮助读者按图索骥,为亲子家庭打造一个理想的阅读计划。
有了这个想法,就开始物色合适的作者。感谢方卫平老师的诚意推荐,上海师范大学在读博士陈恩黎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我的“作业”。陈恩黎曾师从方卫平和梅子涵两位儿童文学界的重量级导师,学术视野开阔,文字极好,尤其令人高兴的是,她既是一位学者又是一个母亲,当时还是一位亲子共读的实践者。在与恩黎一年多的沟通中,孩子、儿童文学、优质阅读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如何把小众的学术研究转化为惠及大众的阅读,成为我们设计此书的中心思路。经过一年多的打磨,《孩子,让我陪你一起成长》于2004年9月出版。这本书围绕着儿童阅读,从14个角度阐释了优秀童书的价值,并推荐了相关书单,在那个童书资讯和童书鉴赏能力都比较欠缺的时代,为家长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一流童书的窗户,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也受益颇多。恩黎的眼光开阔又超前,她书中提到的很多世界经典图画书当时都没有引进到国内,2007年以后,图画书的发展大大提速,很多一流的图画书才陆续有了简体中文版,像书中提到的《驴小弟变石头》《青蛙和蟾蜍》《獾的礼物》《你睡不着吗?》《野兽国》等世界经典图画书,现在已经成为广为人知的畅销书了。
之所以花这么大的篇幅介绍这本几乎没人知道的旧书,是因为它是我把握儿童阅读这个选题的起点。尽管这是一个寂寞的起点(这本书只印了一刷8000册),但是它帮助我建立了一个认识:图画书是最适合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阅读的书,它的丰富性又常常跳出低幼读物的范畴,对孩子的心智成长与审美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我们读到了那个时期能够找到的所有的图画书,幸运的是,早期引进的图画书不像后来引进的那样“拾到篮里都是菜”,多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可靠品种。今天回看过去,图画书在中国大陆的认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专业小众层面的学理探讨到大众层面的认知启蒙,经历了差不多20年的时间。
策划编辑《孩子,让我陪你一起成长》虽然是一次寂寞的尝试,却唤起了我对儿童阅读板块的持续热情,平时关注的重点也多向图画书倾斜,有意识地做了一些引进与原创的图画书选题。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图画书绝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低幼图书品种,它其实具有非常丰富的蕴含,一般的幼儿读物无法将其涵盖。图画书对孩子的情感启蒙、性格塑造、审美培养、想象激发、社会性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无独有偶,我国的教育观念也在这个时段开始发生变革。社会对儿童教育功能的认识由注重知识增长的单一维度逐渐拓宽外延,开始重视对性格、情感、意志、想象力等非智力因素的接纳。图画书很好地满足了以上教育目标的诉求,尤其适合婴幼儿和小学低年龄段的读者。
后来的几年,在儿童文学研究者、出版人、阅读推广人、媒体的共同努力下,科学的阅读理念一点点渗透和铺开,儿童阅读推广实践也日益活跃,版权贸易越来越规范和深入,越来越多的好童书不断出现在图书市场上。
三
时间过去了五年,图画书出版与推广开始升温,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也在开明家长们心中得到共鸣,阅读不仅仅是量的积累,对于孩子来说,它更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围绕儿童家庭教育,给家长和教师出版一套阅读指导用书,也许是时候了。在仔细地考察过市场上的家教读物之后,我们决定不做泛泛之谈,把目光锁定在学前和小学阶段,探索一条不同于《哈佛女孩刘亦婷》那样以个案剖析见长的家教图书路子,仍旧延续“把小众的学术研究成果惠及大众”的选题思路,以优质阅读为抓手,意在反拨社会上弥漫的功利主义早教思想,鼓励家长以弹性目标打量处于学前和小学阶段的成长时光。
策划于2008年的《幸福一家人》系列花了四年的时间做出来七本书:《童话诗十二月——24堂童话诗阅读欣赏课》(徐鲁/著)《经典这样告诉我们》(朱自强/著)《艺术人生的开端——2—12岁儿童的家庭美育与艺术游戏》(苏清华/著)《亲近图画书》(朱自强/著)《享受图画书》(方卫平/著)《童年书——文字的儿童文学》(梅子涵/著)《童年书——图画书的儿童文学》(梅子涵/著)。儿童文学、图画书、童话诗、家庭美育……虽然触及的具体话题不尽相同,但它们呈现了一种相似的精神指向:将普适的人文关怀惠及家庭教育,以优秀的儿童文学参与孩子的阅读生活,助力其精神成长与心灵建设。
《幸福一家人》系列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我们在推广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很多家长虽然从大概念上知道早期阅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无从下手。如何选择适宜的读本,如何进行亲子共读,家长们往往身陷盲目与迷茫。阅读是个慢功夫,它的作用很难在短期内显现和予以量化评估,在阅读推广人的“点灯”刚刚起步的阶段,很多家庭的亲子阅读是盲目的,需要科学的引导。虽然这样的书不会取得耀眼的销售业绩,但我坚信它对家庭阅读的优化、对编辑业务的提升是有帮助的。
经过十几年的培育与酝酿,童书出版和阅读推广如今已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与前些年的冷清寂寞形成鲜明对比。不可否认,在童书出版与阅读推广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泡沫,出版和推广都迫切需要提升专业性。出版社固然要追求经济效益,但也不能忘记身上肩负的文化使命,尤其是童书出版,更有一份对童年、对未来的文化担当,不能迷失在“唯利是图”的丛林中。在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童书出版充满了喧哗与躁动,但是缺乏理论支撑的实践终究是盲目的,越是实践活跃之时越需要理论的参与和观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决定对《幸福一家人》这套书系进行改版扩容,仍旧围绕“儿童阅读”这个关键词,除对原有的几本进行丰富和修订以外,又加入了《图画书的讲读艺术》(陈晖/著)、《我的纸上奇幻之旅》(彭懿/著)、《绘本之美》(刘绪源/著)和《幼年的诗学》(赵霞/著)几本新作。所有入选的图书均为我国优秀的儿童文学研究者对儿童文学与图画书进行长期研究、观察思考的结晶,丛书名字也由“幸福一家人”的诗意路线直奔主题地命名为《儿童阅读专家指导书系》。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套开放的书系,欢迎对儿童阅读有话要说、说得到位的研究者加入。
四
这是一套诚意十足的儿童阅读指导用书,出版者坚定不移地奉行价值阅读的理念,邀请在儿童文学领域深耕多年的研究者,把专业的小众研究转化为大众的阅读应用,让学术研究成果走出象牙塔,惠及普通读者,从理论阐释和阅读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不同种类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学理分析和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为家长、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童书编辑、儿童文学爱好者挑选童书、指导工作提供了参照和借鉴,对提升我国原创儿童文学尤其是图画书创作、出版水平,对改变我国儿童阅读生态亦有帮助。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作者是一群极富童心的儿童文学家们,这套所谓的理论书绝不故作高深,它兼具理趣与情趣,十分好读,不信,你去翻翻彭懿那本《我的纸上奇幻之旅》就知道了。
优秀的儿童文学与童心一样丰饶而充满生机,读童书,做童书,二十年光阴一晃而过。昔日蹒跚学步的女儿已然亭亭玉立,即将叩响属于她的世界的大门。这样的生活,怎么不值得珍惜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