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我的鲁迅旅途
来源:文艺报 | 张钊贻  2016年10月19日07:09

我计划留学时,并不知道自己会到哪儿。后来进了悉尼大学,却并非偶然。在20世纪70年代,陈顺妍老师已开始研究鲁迅。她和她当时的博士生戴凯利对尼采对中国的影响都很感兴趣。她对我的研究也很感兴趣,鼓励我在她指导下进行研究。

当时系里面有两位鲁迅研究学者:陈顺妍和徐士文。徐老师对鲁迅研究很热心。我们曾经讨论过鲁迅究竟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的性格,但两者都不可能清楚界定,结果大家都放弃探讨。他又曾建议我们一起编一本鲁迅研究书目,但没有成事,因没弄到经费。我对徐老师的生平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他原来是西南联大毕业的。这也是偶然才知道的。有一天我在校园遇到徐老师,只见他双目绽放光彩。我从未见过这个瘦小的老头有那么激动。他告诉我说,他刚碰到两位西南联大的同学,他们刚好在悉尼大学访问。我完成博士论文之前,另一位鲁迅研究学者李克曼来了。可我正忙于论文的收尾。回想起来,也许我也应该跟他讨论我的研究。

任聘到昆士兰大学后,我便着手修订我的论文准备发表。书稿《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终于得到韦普曼教授(Dorothea Wippermann)大力推荐收入彼得·朗旗下的“法兰克福中国研究丛书”。由于丛书主编张丛通(译音)突然去世,丛书改组,命运未定。我接受出版社建议独立出书。

陈平原教授知道我在研究鲁迅和尼采。2007年他访问澳洲,邀我把书译成中文收入他主编的“文学史研究丛书”。我不仅是翻译,而是重写了书的大部分。

(作者为昆士兰大学客座研究副教授、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