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清照诗词中的月色及意象浅析
 | 刘曰章  2016年10月19日10:14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中秋月正圆,柔和的月光洒满大地,倚窗独望,从对楼把酒言欢处飘来一曲悠扬的歌声。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著名作曲家铁源老师创作的一首《十五的月亮》,没想到一夜之间便响彻大江南北。三十年前,卫国戍边的我非常喜欢这首歌,每一次听到都是心潮澎湃。然而三十年过去了,当耳畔再次响起这首歌时心情依然激动不已,曾经戍边对月窃窃私语的情境犹在眼前。

此后几日,反复倾听着这首动人的旋律,随心所欲的翻看着李清照的诗词,与月色有关的部分不停地跃入眼睑。幻想着女词人对月呢喃的情形,思夫的离别愁绪早已悄悄地爬上了她那独立而又坚强地心头。尽管我没有词人的千般磨难经历,但曾经的两地离别和戍边的静夜望月之思却有着彼此的感受,难以名状的情怀唯有与月诉说释然。我的短暂经历实在是不值得一提,但女词人的月色情怀不能无视,不妨走进她诗词的月色中去探析一番吧。

《浣溪沙 (髻子伤春懒更梳) 》中:“髻子伤春懒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遗犀还解辟寒无。 ”闺中女子被满怀春愁折磨得无情无绪,只随意地挽起发髻懒得精心着意去梳理。习习晚风吹入庭院,正是春寒料峭经冬的寒梅已由盛开到飘零之时。淡淡的浮云在空中飘来飘去,天边的月亮也显得朦胧遥远。镶嵌着美玉的鸭形熏炉中,还闲置着珍贵的龙脑香,懒得去点燃熏香;织有朱红的樱桃花色的、覆盖如斗形的小帐低垂,上面装饰着五色纷披的丝穗。通灵的犀角抑或忘记了为孤独的女主人避寒的使命呢?这是女主人年轻时期的作品,事实上从词中的“淡云来往月疏疏”即可看出端倪,淡淡地浮云,朦胧的月色给人以无限遐想,可以说是一幅室内“闺妇怀人图”和一幅室外“闺妇伤春图”的真实写照,其所表达的意义深远。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下薄纱罗裙,独自躺在床榻之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帛书信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此情此景无法排除的是相思之累,这离愁才从眉宇间悄悄地消失,又不由自主地缠绕上了心头。这是女主人婚后与在外做官的夫婿分离或党派纷争之时被迫分离时期的作品,通过“月满西楼”意象性地表达了皎洁月色下平添的对夫婿的殷切思念之情。

《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中:“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早春的景象万千,春草青青、红梅绽放一点点,未开匀。取出笼中碧云茶,碾碎的末儿玉一样晶莹,想留住消晨的好梦,咂一口,惊破了一杯碧绿的春景。层层花影掩映着重重门,疏疏帘幕透进淡淡月影,多么好的黄昏。两年第三次辜负了春神,归来吧,说什么也要好好品味今春的温馨。此词写于女主人重返汴京时期,受到牵连的党派之争终于落下帷幕。“疏影铺淡月”表现出女主人的寂寞愁苦和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已经辜负了三个春天的大好时光,今年这个春天在梅花还未完全开遍的时候,回到离别两年的丈夫身边,好好地度过这个美好的春天,内心期盼已久的美好愿望就要实现了。

《多丽(小楼寒)》中:“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应取、屈乎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醾。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继爱惜、不知彼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这是赵明诚在外做官期间女主人写的一首诗词,在渐趋寒凉的小楼内,帘幕低垂挡不住长长的孤独,无情的风雨,萧萧瑟瑟,揉损了琼玉般的白菊。既不似杨妃之富贵丰腴,更不似孙寿之妖娆作态。其香幽远,不似韩寿之香异味袭人;其色莹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争妍。她是屈子所餐,陶潜所采,风韵恰如其分。微风吹拂,香淡风微,清芬酝藉,不减于酴釄。随着时间的推移,秋阑菊悴,雪清玉瘦,依依惜别离。这里引用了两个典故:汉皋解佩和纨扇题诗。女主人不是自接丑,而是不能不担忧夫婿之外遇而更趋孤独。得而复失,爱而遭弃的失落、捐弃的悲哀。怅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风,浓烟暗雨之中,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白菊的凋落,令女主人感到惋惜,不管是否彼此知悉,都不会留住片花多时。保持人的情绪好,没有必要忆他屈子忠贞,行吟泽畔;陶潜放逸,采菊东篱!此情此景此事此心,尽管是“朗月清风”,在这样浓烟暗雨的迷蒙之中也只能任其芳姿憔悴下去。朗月清风并没有使女主人的心境大开,暗示了就是有自身如白菊般艳羡,也不会行吟泽畔和采菊东篱的浪漫情怀。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 》中:“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捻馀香,更得些时。 ”夜晚酒醉回到卧房,连头上的钗簪也无心思卸去便昏昏睡去,头上插着的梅花也变成了蔫萎的残枝败朵。酒力渐渐消退,渐渐地从春梦中醒来,残梅清冽的芳香扰断了我的好梦,梦回北国故乡的愿望已无法实现。醒来夜已深,四周一片静谧,月色轻柔如水,翠色的帘幕低垂着。帘外,一天明月;帘内,无限凄清。随手摘下鬓间的梅枝,揉搓着残花,搓转着散发出梅花的余香,此时此刻唯有等待天明时分。这是女主人南渡前的作品,抒写了对夫婿远游未归的绵绵情丝。通过“人悄悄,月依依”的描写,意象地表达出寂寞的人,恋恋不舍的月色,迷人又撩人。此情此景,相思更深更甚,愁绪不断涌上心头。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中:“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两鬓已经稀疏病后又添白发了,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照在窗纱上。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整日陪伴着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是一首抒情词,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其中的“残月上窗纱”表达了女主人的内心凄凉,如渐渐消失的残月无所依靠,心境越来越糟。这首词写于宋高宗绍兴二年,地点大约在杭州西湖附近。“卧看残月上窗纱”所表达的意象是女主人南渡期间夫婿身亡,悲痛欲绝,此后又被市侩小人张汝舟所骗婚,可谓是雪上加霜,大病生发。在大病初愈之后,躺在床上看着残缺不全的月色,想起了自己的悲惨遭遇,百感交集,词人的灵性及隐藏于心的无限哀愁迅速付诸于笔端,昭告示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月色的理解是:圆圆的月色迷人,代表着团圆和喜庆的气氛;而残月或朦朦胧胧的月色往往给人的心理是悲苦和暗淡的。从以上描写月色的六首诗词中可以看出,尽管时间、地点及月色的情境不同,但折射出都是女词人无限的孤独、爱恋及思念之情,当然与其所处的时代也有着一定的关联。只要大家能静下心来熟读和领会女主人的诗词,隐匿其中的月色意象自然会端倪初露。

月色本是美好的,但当月色与人的心理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就变得复杂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对月色的描写描述比较多,但一个人在其作品中多次写到月色的文章鲜见,所以说李清照对月色的描写在众作者的作品中堪称大腕。以上选取的是与月色有关的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李清照诗词中关于月色描写的主要作品,但并不是全部,如果仔细分辨和查找,还能找得到,如:《满庭芳(小阁藏春)》中的“良宵淡月”等。李清照的月色诗词极有特色,透过月满、淡月、朗月、月依依、月疏疏等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也化解了内心深处的情愁。怜月自怜,爱月自爱,叹月自叹,惜月解忧,通过托月言情言志,月色与情感自然互相交融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