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荒精神
椒江东南方向的东海海面上。大陈岛。
黄蜡色的裸露着的岩脊,一条条深邃的岩缝,在蔚蓝色的天空和动人心魄的碧波大海的衬托下,显示出旷远的宁静与永恒。
这是岛上的一块干出岩。
甲午岩。岩壁陡峭,双岩微斜,海水冲击,浪花从双石夹缝中跃起,一遍遍地冲刷着岩壁。这里距离海门县城只有50多公里,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林木葱郁,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
东海上这一颗绿色的海洋明珠,是几代垦荒人创造的出神入化的生态艺术作品,也是他们的精神栖息地。
1949年舟山岛战役结束后,国民党残部涌入大陈岛。1955年,国民党军队被迫撤离大陈岛,撤离前,将码头、渔船悉数毁坏。
1956年,温台等地青年陆续5批467人响应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号召,投身建设大陈岛。彼时的大陈岛。战争的销烟依稀可见,地雷、地刺网随处潜伏着。
他们来了。这群热血沸腾的青年,下地种田、饲养牲畜、修路盖房……将一块块巨大的空白填满。这座岛经历了战争,经历了炮火的洗礼,而今天,这些苍凉在那一双双满是茧子的粗糙的大手中,永远地消失了。
每一个垦荒人,都应该为自己感到自豪。
60年前,一方孤岛,四周是茫茫的海,身边除了荒草还是荒草,几乎让人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可即便是这样,山上所有的地都已经开垦了,小麦种子播下去了,番薯也摘了,花生也摘了,拉网捕鱼也完成了。无数个血泡磨破了,来不及长好新皮肤,又磨出一排血泡……周而复始,长期的压迫和摩擦最终在宽大的手和脚上密密匝匝地结出一层又厚又硬的老茧。
今天,在大陈的地上地下,留在60年历史汹涌的浪涛中,镶嵌在岁月高高的陡壁上,熠熠发光的,正是他们的身躯。
从无到有。青春与热血,组成了他们前进的长长隧道。
船小。浪大。两天三天四天……待在茫茫海上。吐,一直吐,吐到胃液倒流,吐到喉咙口的毛细血管也破了,吐出了血。但即使这样,也得吃,吃完,接着吐,吐完,还得吃,每顿饭都在痛苦和挣扎中完成。
地刺网遍布。你永远不知道哪块地下会突然袭来响雷。痛到昏厥,血肉模糊,醒来的时候,也许只能看到白森森的骨头,上面粘连了一点皮。据说,被炸伤的垦荒队员中,失去了手或腿的,已经是幸运了。但即使这样,他们也没有失去希望。每一天每一天,当太阳从海平面上升起,就是对他们最大的鼓舞。
是什么支撑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定,扛起不能用言语描述的苦难,不退缩、不言败、不后悔?
信念。
信念引导着他们一路前行,支撑着他们每天都鼓足勇气去面对所有的苦难,每时都承受着常人难以明白的孤独、恐惧。
60年弹指一挥。
2016年。
源源不断涌现的高科技产品、别墅、汽车……一切挥霍着和享受着的东西都需要钱。岩石块和摩天大楼之间,如何能找到最佳的沟通和对话方式?在养育我们的这一方土地上,深入骨髓的,除了流淌在椒江乃至东海里的那点精神,还应该坚守那被经济浪潮盖住的意志品质。
今天的我们,如何能重新释放我们的垦荒能量?如何能用这股力量,去点燃情感、激发信念?
如果我们肩负不起这一责任,这股能量将永远沉睡不醒。
沉没于椒江之中。沉没于东海之底。
历史应当被铭记。无论是自然的力量、正义的力量,还是创造的力量,愿这些力量,永远被人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