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对文艺创作有极强的指导作用。
现实主义是重要的文学传统,古今中外都有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狄更斯的作品,是西方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我国从《诗经》到杜甫,再到《红楼梦》,形成了现实主义文学优秀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现实主义大师为我们描绘出20世纪前半叶中国人的生活与心灵史,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涌现出的赵树理、柳青等人民作家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扎根在中国大地上,谱写出人民生活与心声,创造出的一个个时代史诗。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共呼吸,与时代共前进。现实主义作家通过对中国人经验与情感的描绘,揭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又以理想的远景相召唤,促进中国的变革与进步。正是在这里,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是历史与时代的要求。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这可以说是近代以来我国历史的重大转折,这是一代代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一代代革命先烈奋斗、牺牲所换来的结果。置身于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之中,我们的作家艺术家纪念先辈、惠及后人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要以现实主义精神描绘出我们前进的步伐,投入到这一历史进程之中,以浪漫主义情怀鼓舞人民,激励人民。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作家艺术家的光荣。对我们这个时代中国人的经验与情感有深刻的了解,才有可能实现艺术的提炼与创造。
历史是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为艺术表现的中心,写人民,为人民写,写给人民,在文学与人民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机的、现实的、密切的联系。只有从群众中来,到实践中去,推出更多与人民生活现实息息相关的、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作品,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学创作的现实作用;只有在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创造作品,只有将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加以艺术创造,才能够奉献出真正为人民需要的优秀作品。在这方面,现实主义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现实主义作品中,人民可以看到自己前进的步伐,可以看到时代精神,可以得到激励与鼓舞,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创造新的历史。
当代中国文学有着优良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日益盛行的情况下,要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倡导当代作家强化文学的精神价值追求,引导作家更加关注文学的认识启迪作用,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从而以更加严肃认真的态度投入创作、投入生活,在与时代、与人民的交流和互动中,以现实主义精神深刻描绘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变革,以浪漫主义情怀召唤真正属于我们的诗意、理想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