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主题晚会创作新风 展主流媒体文化担当 “《向着伟大梦想》——山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文艺演出”社会反响强烈
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向着伟大梦想》——山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文艺演出”在山东卫视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得到各界广泛好评。文艺演出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主题,通过“铿锵的足音”、“民族的脊梁”、“深情的土地”、“伟大的梦想”四个章节,以浓郁的山东特色为基调,以当代年轻人与各个时期共产党员跨越时空的情景对话为结构方式,展现出95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向着伟大梦想一路前行的全景画卷。在日前由山东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向着伟大梦想》作品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山东的党史理论界、文艺界专家围绕该演出的主题开掘、文化意蕴、形式创新以及成功经验进行了深入探讨,一致认为,整台文艺演出贯穿着理想信念薪火相传、伟大梦想催人奋进的精神主线,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彰显了主流媒体的文化自信、文化担当。研讨会由山东广播电视台总编辑李翠芳主持。
对文化的坚守,是今天出力作的必然
谈及这台文艺演出的总体定位,总导演霍静表示,在主题把握上,重点做到三个准确体现,即准确体现党的历史,准确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体现山东特色,力求站在历史的高度,透过历史反思现实,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内容呈现上,通过“挖掘党员典型,讲好党员故事”的方式深化主题,增强演出的故事性、思辨性和艺术感染力。与会专家对文艺演出的主题立意和文化蕴涵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整场文艺演出“说人话”、“抒真情”,从历史当中讲述真人真事、大爱大义,挖掘出那些最摄人魂魄的真实情感,让人感动、催人奋进。
文艺评论家汪守德谈到,文艺演出鲜明地表达了中国梦的时代主题,集中展现了中国向着伟大梦想前进的一种意识、一种姿态、一种历史的事实。党史研究专家丁龙嘉认为,文艺演出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中国共产党动员、组织、领导人民大众,为实现现代化而前赴后继、始终不渝地奋斗。它告诉人们一个历史结论,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文艺演出有真情、有美感、有思想,体现了山东广播电视台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是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山东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山东广播电视台对文化的坚守的态度,是今天出力作的必然。”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联合会电视文艺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亚楠表示,整台文艺演出最大的特点在于不是强词夺理,也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以理服人,鲜明地坚持了我们的政治态度,展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在他看来,文艺演出释放出了一个强烈的态度,那就是感恩。“从何功伟《东方曙光》到《红色乳娘》,都深深地倾诉着一种感恩的情怀。用感恩的姿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这个功劳应该记在文学身上,记在这个团队的努力上。”
彰显齐鲁品牌、中国气象、时代大观
“山东特色”、“山东风格”是这台文艺演出留给与会专家的最深印象。文艺演出既突出了山东党史的特点,正确处理了中共历史和山东党史的关系,同时还以充沛的情感描写了山东人民在战争年代和和平年代作出的伟大贡献,展现了山东人民和子弟兵之间的鱼水情。“这是一台彰显齐鲁品牌、中国气象、时代大观的优秀演出。”战友文工团团长李劲认为,文艺演出的指向性非常明显,就是用山东气息、山东文化、山东故事、山东符号,去诠释和解读“我们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依靠谁,为了谁”,“党和人民应该保持怎样的血肉联系”等一系列时代主题,以此呼唤和凝聚共筑中国梦山东篇章的强大正能量。
崔亚楠谈到,以往搞节庆和主题性的晚会,往往是32个省,32个相同的面孔,长得基本上一个样,节目内容也都是标题性的东西,缺少地域性的文化差异和风格气质,但是山东这一次进行了突破:开掘山东故事、展示山东文化,强化了地域性元素,形成了自己的山东气质。汪守德认为,文艺演出对山东元素运用得比较巧妙,也非常动人。“有很多人和事是我们知道的,也有很多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当编导者将这些人和事穿插到了所有的篇章当中进行表现的时候,文艺演出的内容就变得充实而丰富。”汪守德说,王尽美、邓恩铭、郭永怀、王伯祥,以及沂蒙颂、土琵琶、苦菜花、乳娘等,这些不同时代人物和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符号,既是在歌颂党、歌颂人民,也是在让今天的观众了解与佩服,在党的发展与建设的历史上,山东的优秀儿女作出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和卓越贡献。
文艺演出的成功离不开一支专业过硬、经验丰富的主创团队。接到创作任务后,有着20多年重大主题晚会创作经验的两位总导演霍静、郑光带领着年轻的创作团队,把“做足功课”放在了首要位置,一方面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寻找素材,另一方面组织主创人员认真、系统地学习党的历史,观看和阅读大量的有关党史的纪录片等资料,还邀请党史研究专家详细介绍党的历史尤其是山东的党史,让文艺演出表现的内容、故事深深地扎根在山东这片充满红色革命传统的土地上。“这台文艺演出是山东文艺创作力量的一次集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郑光说,“通过这台文艺演出我们从思想上收获很大,作品中的故事是激励我们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使我们的创作团队始终保持着创作的热情与激情。”
是创新突破之作,也是引领时尚之作
不同于其他同类晚会,《向着伟大梦想》打破了以往编年体的叙述方式,而是采用一种用当代人的视角来回望历史的方式,表达当代人的敬仰和传承。特别是用五段原创情景诗剧串联起全场可谓创作上的一大突破,也是整台演出最大的亮点。每一个情景诗剧,创作者都采用了不同的形式,如讲述革命烈士何功伟走向刑场百级台阶绝不回头的《东方曙光》,采用了戏剧的结构和诗化的语言,紧紧围绕“百级台阶”做文章,设计了当代年轻人,何功伟的父亲、妻子,关于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的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强化了年仅26岁的何功伟对党的赤胆忠心;《亲爱的青春》除了表现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还把“百姓书记”、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请到演出现场,让真实的英模与青年人对话,产生了令人感动的一幕。此外,在演出形式上,诸多创新的尝试也成为亮点,比如取消主持人,而是选择讲述人串联起整台文艺演出;增加了戏剧元素的比重,通过歌队、舞队、音乐诗剧等不同方式,增加文艺演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在李劲看来,这台文艺演出在主线上,打破了惯性思维和常规设置,实现了时间主线和板块结构巧妙融合,四个篇章都是从扎实的历史节点起笔,到理性的提炼思考落笔。每一篇章都有各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殊途同归地表达同一个主题。“文艺演出在众多的泛娱乐化的荧屏上独树一帜,开创新风。”李劲认为,“最有力量是走进人心。文艺演出以坚实的节目架构、节目内容为筋骨,以一股激荡的音乐旋律和字里行间的昂扬正气为魂魄,充满正能量、汇聚大气场,散发出较强的感染力、号召力。”北部战区陆军前卫文工团创作室主任李文绪表示,这台文艺演出有血有肉、有魂有魄、有情有义、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是创新突破之作,也是引领时尚之作。现在有些创作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把“情怀”给丢了,反而拿噱头当成精彩。这台文艺演出真正地接上了地气,所有的节目都是编导们从基层生活中通过一次次深入采访,一点一点提炼出来的,它没有用一个大腕儿明星,也没有一味的拿来主义,却依旧打动人心,制胜法宝就在于抓住了“情怀”二字,抒发的是真情实感,回归的是艺术本真。
“这台文艺演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主流媒体应该做主流媒体应该做的事情,应该有主流媒体应该的担当。”山东广播电视台台长吕芃表示,“这个担当就是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