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导文艺创作
两年来,文艺界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发生了深刻喜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欣喜振奋的成绩。
讲话为繁荣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提供了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思想是创作和评论的先导。习总书记的讲话集中体现了21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其中阐述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无论对作家艺术家还是文艺评论工作者,都有醍醐灌顶之启示,有鞭辟入里之警示,对解决当前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创作和评论繁荣发展,有强大的引领作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文艺各门类都创作生产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各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作家艺术家的时代使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普遍增强,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创作氛围正气上升,创作出了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电视剧《海棠依旧》《彭德怀元帅》、豫剧《焦裕禄》、湘剧《月亮粑粑》、话剧《小镇》等一批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讴歌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文化自信大大增强。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一个明显的转变就是创作的民族性、主体性更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开始成为作家艺术家及广大文艺工作者共同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习总书记指出,要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得到文艺工作者的强烈共鸣。今年“七一”讲话中,他又提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更是深得人心。他提到“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精辟论断启人心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正在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南。这为我们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供了新的文化制高点和创作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