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打开艺术之门的金钥匙
我是个地方戏演员,演了40年的戏。对于艺术创作我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一些肤浅的经验,说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我的经验主要有四点:
选好题材,创作充满正能量的精品剧目 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而好的题材又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那些高扬爱国、廉政、理想、信念、民生等人类永恒主题的题材,必然会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用这种题材来编织戏剧故事,也必然会有广阔的市场。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这个原则进行艺术创作,推出了《村官李天成》《常香玉》《焦裕禄》《红旗渠》《铡刀下的红梅》《魏敬夫人》及廉政三部曲《全家福》《九品巡检》《张伯行》等一大批剧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狠抓管理,创新文艺院团的发展模式 在29年的院团长生涯中,我始终以管理求质量,并探索出关于院团发展、人才培养、市场运作的几条路子。一是“老戏新演,名剧改编,名剧出名演,名演带名团”的艺术创作之路。二是“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三结合”的表演方法,程式是古典主义,话白是现实主义,手法是浪漫主义;也叫“三人合一”即人物、演员、观众三者融为一体,这就是创新,与时俱进,老中青观众都认可。三是“一戏三演”,即“农村演出放一点,城市演出收一点,国外演出舞一点”,“收”就是含蓄内敛,适合城市观众重体验的审美习惯;“放”就是夸张想象,适合农村观众重热闹的审美习惯;“舞”就是尽量多使用肢体语言和程式化的表演,以增加向国外观众传递信息的手段。这些经验措施,不仅打造了一批经得起检验的精品力作,还推出了一大批名家名演。
谋划全局,下好全国豫剧一盘棋 为了支持全国各地豫剧院团的发展,我们多次到外省调研豫剧在当地的生存状况,并尽最大努力对他们进行帮扶。如邀请新疆兵团豫剧团、石河子豫剧团及十几个省市豫剧团到河南参加黄河戏剧节,并在河南巡演;先后派出专家、艺术家100多人次赴台湾,帮助台湾豫剧团创作生产剧目,还与台湾豫剧团联合实施“两岸戏剧培训计划”,为台湾豫剧团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主创人员。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交流合作、协同发展的“大豫剧”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必将促进豫剧在全国的繁荣发展。
敢于争锋,推动豫剧走向世界 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输出,面对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我们大力推进豫剧“走出去”,使其在与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的交流争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和文化品格。自2008年起,豫剧《清风亭上》《大祭桩》《画皮》《王屋山的女人》《玄奘》等剧目先后赴国外和港澳台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我本人先后到过18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由我主演的豫剧《程婴救孤》先后赴意大利、法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交流演出。一个有出息、有作为的文艺工作者,只有做到“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掌握打开一切艺术之门的金钥匙,这便是我艺术创作最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