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生活感受 努力探索创新
这两年来,继《挑山女人》之后,我又完成了六部现代戏和历史剧:有弘扬革命先烈精神的《浴火黎明》《党的女儿》《八女投江》,有反映革命根据地人民献身精神的《太行娘亲》,有现代视角对历史题材重新审视的《吕后母子》,还有以当代优秀法官邹碧华为原型的《燃灯者》等,对如何在现代戏中讲好中国故事的体会尤深。
回顾我们的一些新创现代戏,往往因为存在着讲述故事常态化、人物描述单一化、舞台呈现繁复化、主旨理念口号在好看好听的基础上,还能带给他们审美愉悦和情感共鸣。这无疑对我们的新创剧目尤其是现代戏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与感受,在写《浴火黎明》《党的女儿》等先烈题材中,注重故事好看,深入人物性格,接通现代审美心理,成为我创作探索的突破重点。当国家京剧院的青年演员们,在《党的女儿》每一次的排练中热泪盈眶,当有的年轻记者评说这是一部同类题材中改编得最好看的戏时,我都会勉力自己:踏实前行,努力让现代人爱上现代戏!
曾经听到不少观众说,“只要冠上‘主旋律’的现代戏,无非都是些理性说教、政治说教、爱国主义说教,不好看。”我想:关键就在“不好看”三个字。因此,写好中国人能够接受、能够感动的中国故事,至关重要!连着几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也更加证明了:故事好看,人物鲜活,唱腔好听,舞台精美,是能够点击到现代人的热血与激情潜在“软肋”,并于感动中顺畅接受创作者的创作主旨的。
我们既要在坚守传统中敢于创新,又要适应现代科技的新发展,进一步激活民族文化艺术的生命力,是我们创作者必须坚持扎根生活、坚持不断学习、坚持探索突破的新课题。唯如此,方能在当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开创中国戏剧事业新生面”的前行路上,摘取优异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