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的魅力
近三十多年来,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总理为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作品我已看过无数,惟有2016年7月4日亮相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第一特约剧场荧屏的41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人物传记电视剧力作《海棠依旧》,尤其令笔者深受感动,感慨颇多。尽管该剧已经谢幕多日,但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在笔者的脑海里却无时不在,感情的潮水,在笔者的心海里更是久久挥之不去……
《海棠依旧》是由河北电影制片厂和北京金璇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倾情打造,由陈力执导,孙维民、唐国强、黄薇等共同主演的一部大型革命历史题材人物传记电视剧。该剧最终以纪念建党95周年献礼作品的方式,被表演艺术家们搬上了历史的舞台。
首先,该剧是根据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改编而成的。讲述的是从新中国成立到周总理逝世期间,周总理工作和生活中的感人事迹,生动的呈现了周总理以中华崛起为己任,为国家操劳、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一生。同时也记录了周秉德自幼在总理身边长大,亲眼目睹、亲耳聆听到周总理许多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人和事,包括初入中南海,西花厅的手足情,敬老养老是周总理的家风,职业选择的标准就是看国家需要等故事。透过电视荧屏,我们从常人的角度看到的是:周总理崇高而又伟大的“无我”精神;从家人的视角再看周总理,会发现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无处不在。
其次,《海棠依旧》以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27年间工作和生活的感人故事与经典瞬间,不仅在电视剧选题上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也在历史沧桑的纵深处彰显出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民族大义与崇高人格,壮怀激烈,意蕴高远。纵观全剧,留给笔者深刻的体会是《海棠依旧》在以下几方面尤其值得我们倍受关注。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海棠依旧》和1991年拍摄的故事片《周恩来》,1998年拍摄的大型电视专题片《百年恩来》,1998年拍摄的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2008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周恩来在重庆》,2013拍摄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相比较而言,它遵循了“大事不虚”的基本历史原则。既以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派遣驻外大使、抗美援朝、万隆会议、邢台抗震救灾、中美建交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出了周恩来勤政爱民的大国总理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也让观众深切地看到了新中国风云变幻、艰苦创业、百折不挠的进程。同时,该剧将镜头再次聚焦历史进程中的人与人物关系:不仅展现出周恩来与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深厚革命友谊,也将他与邓颖超的相濡以沫,以及他与弟弟周同宇一家、与养女孙维世的亲情,对泰国总理桑·帕他努泰的儿女(西林和怀)超越国界超越民族,大公无私的关怀等一一进行展现,让观众从周恩来的平凡中见到伟大和崇高,从观感中由衷的激发出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和敬仰之情。
其次,和以往反映周总理题材的电影电视相比较而言,《海棠依旧》它有别于以往编年体的叙事方式和传统意义上的领袖传记,该剧不是以正面表现周总理处身其中的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他的历史功绩为主要视点来结构故事,而是以西花厅为叙事的出发点和连接点,把镜头对准了周总理和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澜,围绕刻画周总理性格设置戏剧冲突,在层层推进的情感波澜中去精彩揭示周总理在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的担当精神和非凡智慧,在任何情况下都对党和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由此引发出了人们对历史与现实内在联系的深刻领悟。
《海棠依旧》具有伟人形象的形神兼备的风格特点。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伟人形象的塑造无疑是重中之重,其成败得失关系到整个作品能否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海棠依旧》剧中人物涉及众多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由于时间较近,更凸显出角色塑造上“尺度”带来的“难度” 。但主创凭借高超的艺术功力和厚实的创作积累,使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宋庆龄、邓颖超等一系列为中国老百姓所熟知的人物群像形神兼备地悉数登场,并且基本实现了“人各有貌,角各有戏” ,当然这其间最为传神、最为感人至深、最为生动形象者非周总理形象扮演者孙维民莫属,这与孙维民多年来积淀的深厚的演艺功底和扎实的文艺基础是分不开的。
就职于大连话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表演艺术家孙维民,早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在1995年主演的电视剧《七战七捷》中,曾首次饰演过周恩来,1997年在电影《大进军南线大追歼》和《大转折》中曾饰演过周恩来,2013年,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孙维民再次饰演周恩来。孙维民曾获过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在历史题材电视剧力作《海棠依旧》中,从角色的一言一神、一举一动、一喜一怒,我们便可观知演员孙维民的良苦用心、真诚走心、饱蘸深情。其成功地让周总理形象沉稳中透着坚毅、大气中透着儒雅、温和中透着果决、内敛中透着威严、幽默中透着智慧,性格张力地推动着完美的戏剧效果。可以说,在吸取了演员王铁成、苏林、刘劲等表演经验的基础上,此次孙维民在这部以周恩来总理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电视剧中,又取得了可贵的艺术突破和视觉效果。他的精心塑造,让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形象更加“顶天立地”,更加“神采奕奕,光彩照人” 。透过孙维民精湛的演技,我们看到的是周总理既是一位顾全大局、心系民生、爱民如子、力挽狂澜的风云人物,又是一位和蔼的老人、朴实的丈夫、慈祥的父亲、真诚的战友。在剧中,周总理与毛主席在促膝交谈时表现出的深厚革命情谊、与家人相处时无意间的真情流露、与甘冒牺牲之险的飞行员告别时的泪花闪烁、与受灾群众一同振臂高呼时的坚定目光,让人物有了心、有了神、有了魂,真实而不虚空,亲切而不疏离。
其次,历史题材电视剧力作《海棠依旧》具有艺术构思的史诗交融等特点。电视剧创作要辩证处理历史性与艺术性、真实性与戏剧性的关系。此道理看似尽人皆晓,其实知易行难。难就难在对对立统一双方的“度”的把握,处理不好则或是流于罗列说教,或是陷于历史虚无。该剧艺术架构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较好地实现了“史中有诗,诗中有史,以人带史,以史彰人” ,在现实主义精神中迸发出浪漫主义情怀。与某些同类作品相区别的还有,《海棠依旧》并非走马灯式地于史料中“记流水账” ,而是有张有弛、繁简得当,一方面对重点事件的前后铺垫与纵深描摹深入到位,另一方面倾力揭秘宏观历史背后不为人知的微观细节,从而令貌似耳熟能详的史实通过全新艺术演绎后仍然有看点、有亮点、有温度、有回味。与此同时,该剧以“海棠”为名也是匠心独运的一语双关之笔,其不但与主人公有着密切而持久的生活关联,而且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巧妙实现了对主人公的人格隐喻,正所谓“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牺牲精神和奉献品格温婉地寄寓其中,诗情隽永、意境悠长。
再次,历史题材电视剧力作《海棠依旧》具有精神血脉的今昔通联等艺术特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艺术作品中的历史书写,终极意义仍在烛照现实和未来。该剧虽然铺展的是1949年至1976年间中国的社会横断面,讲述的是特定历史年代中的人和事,却有着穿越时空、镜鉴当下的艺术功效。共产党人的“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忘初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永远保持建党时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而剧中以周总理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坚守“初心”的光辉典范。当周总理在病榻上仍为党和国家的事业鞠躬尽瘁时;当他严肃地批评下属“没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时;当他甘冒人身危险赴印尼参加万隆会议时,卓越而伟大的共产党人形象便跃然荧屏了。这与其说是为曾经的一代伟人传神写貌,不如说是为今天中国的8779.3万共产党员树立了真实而生动的行为楷模,屹立起了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艺术作品的最大魅力,就是让观众在审美愉悦中完成精神滋养。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海棠依旧》,贵就贵在于该剧通过伟人与平民的互通、故事与环境的互动、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让先进人物的高尚境界在传播中春风化雨般入眼入心。
《海棠依旧》除了具有以上艺术特点外,留给笔者深刻印象的还有:该剧在艺术风格方面除了遵循“大事不虚”的基本历史原则外,还兼容了视听表达虚实有致的艺术风格。《海棠依旧》剧作在视听呈现上也显露出个性化的创造构思,即凭借“写实”与“写意”的搭配互补达到点面结合、主次明晰的艺术效果。例如,1975年冬,在周总理生命垂危住院治疗期间,他还念念不忘嘱咐前来看望自己的叶剑英元帅要时刻注意不使大权落入“四人帮”手中,再次彰显了周总理危难之际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周总理在处于昏迷状态期间,前来看望总理的聂荣臻元帅试图唤醒他,但是没有任何反应,聂荣臻元帅只好含泪给周总理敬了一个军礼。1976年元旦,毛主席发表了新年献词,周总理回忆起了革命时期与毛主席一起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1976年1月8日,就在周总理弥留之际,他还不忘交代邓颖超在他去世后搬出西花厅,因为那是国家给他工作的地方。再次体现了周总理廉洁奉公,大公无私,高风亮节的领袖风范。除此之外,该剧在开场段落,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宏大战争场景与关键性历史人物的脸部特写相叠加的画面处理方式方面,也惟妙惟肖的运用了电影式声画语言,从而诠释了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规律。再如道具方面,从模型飞机、作战地图,到总理办公桌上的稿纸、手表、电话机、放大镜等都力求逼真还原,甚至对于铅笔笔尖的形状都进行了严谨考证。虚实相生的创意和精益求精的打磨,最终让《海棠依旧》兼具真实性、层次性和观赏性和艺术性,一改同类题材作品“重主题、轻表达”的创作偏颇,从而为精神正能量的有效输出开辟了通达路径。
总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人物传记电视剧《海棠依旧》,它不仅仅是一部纪念建党95周年的献礼作品,同时它还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尤其在当下如火如荼,全面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历史时期,当年周总理呕心沥血,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也将永远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年周总理勤政爱民,大公无私的崇高品德,也将永远是今天我们做人做事学习的榜样!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光辉的人格魅力,也将永远深深的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
作者: 杨红君 (1997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学,迄今为止,已公开在美国《中外论坛》、香港《华夏纪实》、《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旅游报》、《中国民族报》、《中外文化交流》、《文化月刊》、《传记文学》、《寻根》、《中国生态旅游》、《大西南月刊》、《绿叶》、《人与自然》等海内外60余家刊物公开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论文等900余篇,摄影作品600余幅,在CSSCI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篇,在全国性各类征文大赛中获奖三十余次。作品曾入选中英文双语对照,并公开出版发行的《2013中欧可持续旅游发展论坛文集》,《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沿理念与实践案例》,《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优秀学术论文集》,多篇学术论文被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IPCD)全文收录,被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CPCD)全文收录。
更多
肉身撞AI, 能否快哉?
“现在AI的形象有点像白雪公主后妈的那块魔镜,问它问题的时候,问话者背后都潜藏着一个需要的答案方向——它说得好听,就对;说得不好听,就有问题——这是魔镜对面的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