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三清殿村的传说
 | 河北海蓝蓝  2016年10月08日09:42

三清殿村名的由来

从沙城向北,穿过高架桥,继续北上,看到路东二堡子村牌楼右拐向东,在去往南山堡董存瑞纪念馆方向路南,有块标志牌,写着“三清殿”,向南沿水泥一直走,就看到写有“三清殿村”的影壁墙,往前一点儿就进村了。

村口路南就是村委大院。西侧有棵大树,估计也有年头了,周围地面光滑平整,是村民活动健身场所。路边修的台子上坐着一位老人。村支书上前询问老人,问他知不知道解放前村里的事情?他说知道,村里曾住过大官,房前屋后有一层层站岗的解放军,百姓根本进不去,是谁不清楚。那时正是新保安战役开始。

我询问老人,他说姓李,是退休后回村的老人。耳朵有些背,需要大声询问才能听清。我问是否知道三清殿村名来历?他说早年间人们讲,村里来过三个老翁在这里修三清殿,所以村子就以此庙为名。老人说着,用手指了指身后。我看到有座高墙围着的院子正对进村的水泥路。里面蓊蓊郁郁的树木传递着经年的信息。历史就在那里,古老的庙宇就是村庄的见证。陈支书有事要忙,打电话让陈会计过来陪同我们进村参观,走访。

众所周知,三清是道教最高尊神,而三清殿是供奉三清祖师的殿堂。这座重新修复的“三清宫”是在原址修复起来的,基本是按照旧的规模恢复原样。

台阶很陡,门楼很窄,挂着的两只大红灯笼遮挡着庙名。两侧绘有人物像,东是钟馗图,西有赤脚仙。

一进院子,放着一尊长方形的香炉,没有燃尽的香依旧矗立着。正殿前面有两棵造型别致的柏树。根部粗壮,东面的已经分出五六根枝杈,西面分出两根枝杈,县林业局钉的牌子上写着“五百年”,陈会计说,这树远比写的年代还要久远。我想,古柏在庙里,而且两棵并蒂而生,枝繁叶茂,必定与庙的建筑年代相关。如果知道庙的建筑年代,就知道树和村庄的年代。

正殿内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庙宇虽小,却十分精致。其实在中国民间,关于三清殿供奉何人已不重要,统称“龙王庙”。在百姓心中,“龙”不仅是至高无上的图腾,还是行云布雨,解除旱涝的神仙。龙王是道教神祇之一,源于古代龙神崇拜和海神信仰。

龙王信仰起源较早。龙王为上古之神,屈原《楚辞》《九歌》当中对其有记载。龙由九种动物融合而成,能上天下海,呼风唤雨。所以龙为灵兽之首,又是炎黄华夏归一的见证,被历代帝王视为君者象征,故古代帝王多次下诏封龙为王,以求社稷风调雨顺。

古时先民民智未开,认为龙王只与降水相关, 遇到大旱或大涝的年景,百姓认为是龙王发威惩罚众生,所以龙王在众神中是一个严厉而又有几分凶恶的神。

民间为祈求风调雨顺,建有龙王庙供拜龙王。道教典籍《太上元始天尊说大雨龙王经》 中有关于龙的来历:龙是现今宇宙生成时,智慧元气凝聚的精神,因为太极是以地球智慧为中心的太阳系而建立,受玉皇之令成为保护太极生灵的神明。龙神的另一使命是保护太极生灵存在的环境不至于毁灭。

龙神按职能大致有天龙神、地龙神、海龙神等,有的地方龙神还兼财神职能,具有蕴育阴阳,转化运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元素的能力。

无论何种因素,庙宇都是百姓精神信仰的一种美好的寄托。尊重历史形成的某些文化,也是保存一份历史记忆。至于“三清殿”被称作“龙王庙”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聂荣臻到三清殿

沿着水泥路向南再拐向西,有一处早已塌陷的老宅院。南北相对两处宅院,杂草丛生,房子虽已破损,但可以看出绝非普通农户。屋内还遗存一些古旧红躺柜、橱柜、香案、供桌之类家具,还发现有两张已经粘贴在镜框中的老照片。古朴的老宅原来是李氏兄弟所有,哥哥早已到了台湾。弟弟也已过世,只剩后人也不再村里居住。

从院里出去,村主任已把了解情况的老人请过来。破屋前摆放着一个旧木长椅。我们与老人闲聊一会儿,得知他叫陈万忠,今年87岁,与他关系好的发小叫陈贵,已于1960年病逝。1948年12月解放军攻打新保安时,他们才十七八岁。

他说,听陈贵讲,他从泉家沟经过时,有个解放军让他带路到村里的李家大院。这个李家大院住着李心吉、李心永哥俩儿。老大死了,老人跑到台湾了。老宅空着,当做解放军临时指挥所。门口六道岗把守。谁也不能接近。老百姓更不知道里面都是什么人。

他们在村里住了一宿。陈贵把人带到路口一指,说那边就是李家大院,就赶紧回家了。村东的泉家沟,据说住了一万人。沟里有股泉水,平时水量很小,可那天不知为啥,泉眼冒出很多水,那么多人喝都喝不完。

百姓说,到是人民的军队,不叨扰百姓,老天都照应着。看看,地下冒出的泉水都能满足万人饮用。

第二天黄昏,解放军从后沟绕出去,悄悄走的。我问:大伯,您怎么知道住在这所老宅的是聂荣臻呢?他说是听陈贵说的。一开始不知道村里住的什么人,后来陈贵说看报纸上登载那个人,才知道是聂荣臻。这事很多上岁数人都听说过。后来陈贵死后没人再提这事了。

泉家沟的泉水

在三清殿村东南有一条自然沟。黄土层厚达二三十米。沟壑很深,但底部比较平缓,村民开垦出的一片片田地种植玉米和向日葵,土质肥沃,庄稼长势良好。陈会计说,这条沟向东一直延伸到南山堡,也就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家乡。池艳慧写过《英雄孩子王》。他曾走访过这一带村民,了解很多英雄儿时的故事。

董存瑞家的老宅就在南山堡村最南端。这条深沟一直通到他家老院。我跟着池艳慧和陈会计向沟里走去。沟深谷地也蜿蜒崎岖,似乎每个地质年代的土层都用,绝非百年之功力造就,沧海桑田,没有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几百万年岁月更迭,不会形成如此隐秘肥沃的自然深谷。

大约走了三分之一的地方,老陈看看周围的土包位置,在一片玉米地里看了看,说大约就这里了。泉眼因水位降低,不再冒水,井口废弃后来填埋。

老陈说老一辈人讲,这眼井里的水来自杨家山,水质甘甜。解放新保安时,泉家沟里住了大约有一万人,奇怪的是,平时井水虽不多,也够全村人饮用,来这么多人,泉水不停地往上冒,竟能供上这么多人生活用水,村里百姓都说泉家沟的泉真是神奇。

鹰洞山上的金马驹

在三清殿村东南有座鹰洞山,很早就流传着一个故事。说在山洞里藏着很多金银珠宝,可老辈人恪守祖训,不能随便上山去动那些祖上留下的宝贝,否则会给周边村庄带来灾难。

然而,古村百姓的善良朴实还是由一个远道而来的外乡人打破了。据说,解放前村里来过一位温州人。在村里居住了很长时间,四处了解年龄大的长辈,听说此地有座鹰洞山,民间流传有一个山洞里面藏着很多宝贝。

一天,温州人携带工具独自上山。后来再没有人看到他在村子里的身影。有人说,温州人从鹰洞山的岩洞里盗走了祖上留下的宝物,其中最值钱的“金马驹”被带走了。从此,村里的风水发生了变化。

陈会计说这些传闻都是上辈人口口相传的,谁也没有去过鹰洞山的岩洞。究竟洞中有什么谁也不清楚。我们约好抽时间专门去探访那个山洞。

这是个晴朗的早晨,陈海亮开车载着我和池艳慧又到了三清殿村。陈会计带着我们沿村东修好的一条简易路去鹰洞山。

陈会计沿途给我们讲述村委带领百姓修路植树,挖掘历史文化。为的就是能让这里将来成为生态旅游胜地。

遥望被誉为“康熙养马场”的庄稼地,再眺望那片“慈禧后花园”,似乎每一处都是一本历史故事,翻看每一页都让人感到新奇。山坡建起的蓄水池为这些植物“解渴”,漫山遍野郁郁葱葱,难怪有“松树林”, “后花园”之称。

陈会计一直走在前边带路,我和池艳慧后面跟着,但还是被落的很远。陈会计从半山腰直插过去,我和池艳慧从山梁顶部穿过。

第一次看到这座从北山延伸出来的南北向山脉,将北部村落隔成一个个小区域。池艳慧指着远方说:那边就是杨家山,这边是南山堡。泉家沟直接通向董存瑞家老宅。我居高临下,可以看到董存瑞纪念馆高耸的旗杆上飘扬的五星红旗。董存瑞故居那座破旧老宅掩映在树丛中。

陈会计向我们招手,说他到达岩洞口,喊我们下去。我和池艳慧从山梁走到鹰洞山顶,向下望,看不到陈会计影子,我大喊:“陈大哥,您招招手,我拍照看看您在的位置。”

从东边山头向下,坡度更陡峭,怎么也看不到陈会计所在洞口。我的鞋很滑,为安全起见,我们又返回到鹰洞山顶。陈会计探出头,喊着从上边直接向下。池艳慧带上相机拽着草根慢慢下去。

他们站在岩洞边沿,洞口狭窄,有块凸起的大石头挡在洞口。池艳慧身体略胖, 无法进洞,只有陈会计瘦削能钻进去。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没有,大约走了十来米就到洞的尽头。陈会计折返回来,从洞口出来。

池艳慧原路返到山顶,将相机递给我,让我看看洞里情况。照片除了陈会计钻洞时留下的半个身体,其他什么也没有。池艳慧说,这样的洞极有可能董存瑞来过。

鹰洞山的金马驹或许是当地人对大山的一种崇敬的表现,无论怎样,对山的敬畏是百姓最朴素的思想。我相信未来植被葱茏的大山会善待热爱它的百姓,也会用丰厚的物产来回报这方土地上的人民。

传说只是传说

三清殿村地势较高,且被山遮挡,从战略角度考虑,是一处极为隐蔽的攻防要地。从查阅的资料得知:在平津战役中,曾思玉指挥所部于1948年12月7日开始,在新保安顽强阻击了东逃的傅作义部之第35军,并与兄弟部队一起将其全歼,为平津战役的胜利立下了头功。

1948年12月21日夜,兵团司令杨得志宣布总攻开始,解放军的炮火一撞新保安城墙,傅部35军的官兵就叫了起来:不得了啦!共军有了现代化武器了!确实,这次解放军的炮声很厉害,与往常有点不一样。不过,并不是什么新式武器,仍是那些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来的迫击炮,只不过华北军区第二兵团4纵队把它们编成了“重型炮队”。这支“重型炮队”在总攻的命令下达后,用“轰轰隆隆”的吼声吞没了所有的声音,给敌军造成了错觉和恐惧。

这“重型炮队”的诞生,是曾思玉想出的一个绝招。原来,他把纵队各团的迫击炮连集中起来,编成营、团,并配发数门山炮、野炮集中统一使用,发挥炮火聚集的威力。

新保安的东城门终于被“重炮”彻底轰垮。整个城门楼在一声天崩地裂中倒塌,城门洞底下地堡中的守兵全部被压在里面。解放军闪电般地快速冲锋,像洪流一样涌向东门……

曾思玉何许人也?他出生于1911年2月2日,是江西信奉人。1928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红军,1932年加入中共,1934年参加长征,1935年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第343旅股长、冀鲁豫军区司令等职;解放战争时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四纵司令员、第十九兵团六十四军军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后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湖北省委书记、革委会主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等职;2012年12月31日逝世,享年102岁。

曾思玉所在指挥部正是三清殿村那座老宅,而三清殿庙宇就是攻打新保安时,救治解放军伤员的战地医院。

传说中聂荣臻到过三清殿的故事就这样收尾了,无论谁曾到过这个古老的村庄,对村庄本身都是一种荣誉。他们庆幸从历史中找到了村庄的自豪,身为老村百姓自然会产生一种由衷地自信。

后记

为了解三清殿村的来历,我到怀来县档案局查阅资料,得知三清殿的名字的确与清代皇帝有关,与那座道教古庙有关。“先有龙王庙,后有三清殿”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至于解放战争的传闻,究竟是谁到过三清殿县志没有记载,也不可能有记载。非常时期,非常瞬间,没有记录也在所难免,但三清殿村与其他更多怀来县域的古村古镇,在战争岁月成为某个历史事件的见证,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是厚重的。

我想,无论谁到过三清殿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小村所包含的文化历史足以让村里的百姓世代引以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