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梦里水乡
 | 王国胜  2016年10月08日09:49

  去周庄已是三年前的事了,然而周庄的水巷、乌篷船、古石桥、石板路、灰瓦白墙的古建筑、以及悠扬的昆曲、勤劳的船娘、摇曳的竹子,甚至是垂涎欲滴的沈万三猪蹄,喷香扑鼻的阿婆茶,至今都令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素有“中国第一水乡”的美誉。唐风孑遗,宋水依依,烟雨江南,碧玉周庄。始建于1086年的古镇周庄,因邑人周迪功先生捐地修全福寺而得名,隶属于江苏省昆山市和上海交界处的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名为贞丰里,康熙初年正式更名为周庄镇,系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最为著名的景点有:沈万三故居、富安桥、双桥、沈厅、怪楼、周庄八景等。早就仰慕于周庄的小桥流水人家,古朴淡雅、清幽宁静、垂柳拂水、波影烁金、船橹诗话,无奈没有机会一睹她的风采和神韵。这次,趁上海世博会游览,才有幸得以亲近周庄。

  按照导游行程,从上海赶往周庄已经下午,三四点钟的样子,是分散旅游,让大家自由的畅享水乡古镇的静谧和沉醉。一位诗人这样写到,“周庄之水水的天堂水的甜糖/诗的桨橹泼刺着前世的细浪/钥匙桥已打开今生的画廊/哦,这幅九百岁的水墨画上/美人痣正是那一枚枚红灯笼的闲章……”细细咀嚼着诗人隽永的诗句,我开始饱餐一路风景迤逦的秀色。

  周庄自古为泽国,河道纵横交错,水巷曲折相连,形成无数个井字,因河成街,灰瓦白墙,雕梁画栋,傍水筑屋,呈现一派古朴、明静的幽雅,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我们先是沿着石板路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穿行,不时停下来留下一些镜头,然后匆匆的去看心驰神往的双桥。双桥因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笔下的《故乡的回忆》而驰名中外,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所以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这两座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其中石拱桥叫世德桥,横跨南北市河,长16米、宽3米。石梁桥叫永安桥,平架在银子浜口,长13.3米、宽2.4米。那是1984年春天,旅美画家陈逸飞乘坐小船来到周庄,看到了双桥,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记忆中的童年。就以双桥为背景,创作了一幅题名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后来这幅油画美国石油大亨阿曼德.哈默高价收藏。哈默先生在访问中国的时候,又将这幅油画赠送给邓小平。于是,经新闻媒体宣传,周庄古镇声名鹊起,默默无闻的双桥也从此走向了世界。

  接着参观的便是沈厅。沈厅坐北朝南,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100多间,分布在百米长的中轴线两旁,占地2000多平方米。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因明朝巨富沈万三在此居住而名博天下。沈厅共有三部分组成。前部是水墙门和河埠,专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之用,为江南水乡的特有建筑;中部是墙门楼、茶厅、正厅,是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的地方;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和后厅屋,为生活起居之处,典型的“前厅后堂”建筑格局。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连接,形成一个环通的走马楼。厅内梁柱粗大,镌刻有蟒龙、麒麟、飞鹤、舞风等花饰。厅堂中央悬匾一方,上书“松茂堂”,为清末状元张謇所书。朝向正厅的砖雕门楼最为宏伟,覆砖飞檐,刁角高翘,斗拱垂莲,布置紧凑。正中有匾额,刻有“积厚流光”。砖雕门楼上还镌有人物走兽、亭台楼阁,及红梅迎春等,线条精细流畅,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古老的院落,古朴的栏杆,精致的窗棂,颇有明清遗风,雕梁画栋间,美轮美奂,气势恢宏,成为江南一代民宅的杰作。

  有河必有街,有街必有桥。周庄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小船轻摇,绿影婆娑,店铺栉比,返朴归真。徜徉在水乡古镇,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为了切身感受乌篷船的慢摇轻橹,风送荷香,涟漪荡漾的妙境,我们和其他异乡游客,十人一组共乘一叶扁舟。只见船娘竹篙轻点,乌篷船迅即向后退去,搁下竹篙,摇动橹浆,小船便在翠碧见底的水巷中荡漾开去,鞠一捧清水洗脸,顿觉神清目爽。依依垂柳不时从颈项间划过,小心的扯下一片柳叶轻放,柳叶静静地停在水面,慢慢随着水的波纹消失在远方。

  周庄的夜是美妙动人的,纤纤素手拦下行人的醉。暮色中灯光开始摇曳,在众人的一致请求下,船娘亮起了清脆的歌手,尽管没有丝竹弦乐,但她那纯正的吴侬软语,清幽小调,颤颤巍巍,从耳膜穿透进来,是那样的舒心惬意,悠然雅致。听着看着,不由得使人为之陶醉,游船七拐八弯地穿过许多拱桥,人们突然发现,桥洞里都镶嵌着无数盏彩灯,灯光映入河面,把一座座千年古桥的倒影齐刷刷地映在河面上。此时此刻,船在动,橹在摇,水在流,心在醉。灯光和浆影,茶肆和酒幌,翠竹和碧柳,一切尽在清幽的水乡绽放……

  为赶行程,来不及吃饭,匆匆买下两只通红透亮、醇香扑鼻的万三猪蹄上车,一路津香,在甜美的睡梦中回到了濮阳。

  再见了周庄!再见了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