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周志雄:网络文学发展的历史契机与时代机遇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6年09月30日15:09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周志雄

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发言。我记得去年上海的会议上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当时上海的作家跳舞当场站起来,他说我参加这样的会议已经好几年了,但是我听到的评论家们对网络文学所谈到的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这话当时给我的刺激很大,我对网络文学这个领域介入有十多年了,也出了一些书,写了不少文章,我与前面几位包括邵老师、夏烈和庄庸的发言不一样,我觉得他们都是宏大叙事,对整个全局的把握是我们所需要的。中国作协之所以组织这样的会,正是要有意识地对网络文学的多方力量进行整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理论评论工作,如何发挥磨刀石的作用非常重要。

做评论工作的过程中我遇到过一些问题。这几年我带领我的学生对一些作家进行访谈并写一些评论。我们问有些作家,你觉得你的创作需不需要专业的文学评论。然后有人就说,我觉得不太需要,我这个作品只要市场上能够卖出去,能够赚钱就可以了。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小作家的回答。有一些大作家还是不一样。网络作家也是分层次的。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莎士比亚?那是因为莎士比亚与别的作家不一样。我们在研究网络作家的时候,个案是需要选择的,标准就是这个作家是否值得我们研究。当我不清楚一个作家情况的时候,首先会看名气、人气和其他各种数据,然后再从他的作品阅读出发,这个时候我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作家名气确实非常大,但是作品经不起认真细读,读完后你不知道该怎么去评判他。写评价是有难度的,我也写了很多年的很多纯文学评论,那时比较容易写进去。我是学文学理论的,理论体系很容易就用起来。但是在网络文学面前,它失效了。你说这个作品它有思想吗?它没有。三少讲网络文学是当今的通俗文学,这个判断对于一部分幻想类的网络文学来说确实如此,那么通俗文学的价值观不是激进的、先锋的,探讨它的思想意义没有多少价值,最多说这个作品教给人向上、积极、正能量,没有深度的探讨,而是对某种固有传统观念的发扬,这个和现代文学以来的深度文学是不一样的。艺术性上结构很稀松。有的形象很类型化、扁平化,语言也没有太多的风格。但这个观点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作品是有文学质地的。我们评论遇到的问题就是,传统的文学评论标准失效以后,当你面对网络作家的时候该怎么办。这时候有人提出来建构一种新的适应网络文学发展的评论体系。这种评论体系当然不是一味地迁就,有其内在的研究,就是语言、结构、审美这些内部空间。那么它外在的空间是什么?读者、资本、影响力,对于网络文学来讲,对很多作家来说,可能外在的研究比内在的研究更能切中网络文学的本质和要害。

我觉得网络文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度,就是网络文学在当下之所以这么有气势和重要,我觉得这是契合了中国当代历史发展的契机。契机就是网络文学成长的近二十多年时间恰逢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城市化速度极大推进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国非常传统的、古老的通俗小说和娱乐文化的传统都在这样一个历史点上,网络文学是中国这边风景独好的历史契机的代表。

我们对网络作家的研究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对一些重要的作家进行访谈;二,对重要的作品进行评论。今年搞了一个网络文学评论大赛。评论过程中我组织学生阅读,我对夏烈的这一观点提供很丰富的例证:我们学生读了网络文学以后,首先要回应这样一个问题,我从这个小说中读到什么,基本可以这样讲,我读到了正能量,学到做人的道理,学会积极向上诸如此类。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章作了一下对比,大体上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唐家三少的小说比莫言的小说更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这也是我从学生他们交来的作业当中所反馈到的,这是网络文学在今天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我觉得评论网络文学是对文学评论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意味着我们要大量地阅读。昨天一个老师讲到一个观点,我们要做一个倾听者,然后以更开阔的视野评论它,无论是一个通俗文学的视野,还是一个世界文学的视野、未来的文学视界,都要在一个大格局中去判断它,我觉得这是评论界的一个责任。我讲这番话也是期待和作家们进一步沟通,我们已经访谈了30多个网络作家,以后会进一步和各位朋友联系,让评论者和文学创作者进行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