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写出时代典型的灵魂之深
来源:文艺报 | 马誉炜  2016年09月30日06:55

贾兴安、高玉昆合作的长篇纪实文学《幸福播撒太行山》,全面回顾了“时代楷模”李保国扎根太行、无私奉献的光辉一生,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既为作家生动细腻的文学笔触和诗化语言所吸引,更为“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国几十年如一日热心扶贫富民的动人事迹所感动。

为真实再现李保国光彩耀人的生命历程,两位作家不辞辛劳,一连数月奔波于李保国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与认识他的人交流座谈。通过一件件生动感人的事迹、一段段真挚动人的回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瞬间,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李保国甘于奉献、不为名利的崇高精神追求,感受到他待百姓似亲人、为农民谋幸福的真挚情怀,感受到他让荒山披绿、穷岭生金的坚韧执著和责任担当。李保国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高高屹立在太行山巅,巍峨、壮观,令人仰止。

书写典型人物,难在表达灵魂之深。信仰为帆,大山筑梦。李保国35年矢志不移,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毕生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言,为“艰哉何巍巍”的太行披绿,也让这座英雄辈出的大山更加厚重。2015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还在积极向省里建言献策。直到去世的前一刻,他还在接听农户咨询技术问题的电话。铁一般的担当,背后是铁一般的信念。在日益浮躁喧嚣的人世间,许多人变得信仰缺失,意志动摇,而李保国却脚踏实地,把共产主义信仰变得这样具体实在。35年里,李保国始终把党和人民的需要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作者在书中评价他“基本上都是处在‘行走’的状态,一直行走在太行山上,行走在群众的致富之路上”。《幸福播撒太行山》的笔触始终聚焦李保国的内心世界,写出了支撑人物外在行动的灵魂之深。

塑造典型人物,重在呈现精神之美。“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李保国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常人眼中的教授,背景应该是书斋、讲台、学生,李保国的背景却是大山、村庄。“不为钱来,农民才信你。不为利往,乡亲们才听你。”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夙兴夜寐,忘我工作。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最能体现生命的分量。李保国用他无私为民的情怀,回答了付出与获得、物质与理想、名利与奉献等人生命题,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精神之美。

35年来,李保国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将“学问”做到荒坡秃岭,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将“论文”写到了太行山上。他曾说:“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作为农家子弟的李保国,知识曾改变了他的命运,反过来他也要用自己的知识去帮助贫困百姓,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改变落后地区的经济状况。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写好典型人物赖以存在发展的典型环境。 李保国30多年深山扶贫的过程,恰恰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是中国扶贫的奋斗过程,这样一个个人事迹能够表征一个复杂历史进程的历史逻辑,是非常重大的题材。我们应对自己本国的历史怀有一种温情和敬意,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加公正客观的认识视角,才能更富有建设性地重建历史场景,才能获得一种比较阔大的精神资源。

时代呼唤英雄,人民需要楷模,英雄和楷模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长篇纪实文学《幸福播撒太行山》,叙事翔实,图文并茂,生动刻画了“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国“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彰显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一名优秀知识分子“卅载劬劳,写传奇于太行山;一心奉献,尽忠诚于中国梦”的政治本色和优秀品格。其中所反映出的真情实感和深入浅出的道理,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共鸣,从而在心灵上产生强大的震撼力和鲜明的引领作用,是我们当前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一部生动教材。

(《幸福播撒太行山》,贾兴安、高玉昆著,花山文艺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