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新诗百年系列论坛走进西藏林芝
来源:文艺报 | 李晓晨  2016年09月28日07:11

在中国新诗诞生百年之际,为了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梳理,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与江苏省作协共同主办了中国新诗百年系列论坛。9月16日至20日,该系列论坛的第十五场研讨活动在西藏林芝举行,主题是少数民族诗歌。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西藏自治区文联、江苏省作协共同主办。

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向论坛致贺信。西藏自治区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扎西达娃,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中共林芝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英出席开幕式。吴思敬、李少君、晓雪、刘萱、耿占春、霍俊明、胡弦、阿地力·居玛吐尔地、罗庆春、黄梵、何平、黄国辉、陈人杰、罗布次仁等近60人参加活动。论坛开幕式由西藏文联副主席、作协常务副主席吉米平阶主持。

吉狄马加在贺信中表示,少数民族诗歌写作是百年新诗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根基。本次论坛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也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向世界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契机。希望论坛能够在中国新诗的理论和批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与会者认为,历史上诞生的优秀少数民族诗歌作品记录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声音,构筑起中国诗歌发展的基石。它们多表达民族精神和宗教精神的呼唤,从世俗日常中走出来,上升为对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博爱情怀的追求。少数民族诗人大都有为民族代言、书写史诗的写作追求,他们关注民族史、心灵史等宏大问题,创作中某些去个人化的特质,常可视为民族图腾、民族文化的符号化反映,并显示了民族传统在当代的表达和提升。这些具有浓厚民间性和异质性的书写,在从汉语诗歌中汲取营养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现代汉语的书写可能,为新诗的语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针对少数民族诗歌今天出现的一些困境,大家谈到,诗歌不能远离崇高、不能回避真情,诗人要心怀对文学的敬畏,少些欲望,多些真诚,抒发理想,揭示真理。在翻译和研究方面,人才的匮乏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领域需要优秀的翻译、评论人才,也需要新的研究视野,具体来说,要避免将少数民族诗歌简单概括为地域化、差异性、神话色彩等,面具化的解读会限制诗歌的生命力,在全球范围内考量少数民族诗歌,将是一种更有效的评论方式。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以“明月上林芝,新诗耀中华”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