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鲁迅精神的当代意义
来源:文艺报 | 张全之  2016年09月23日07:33

今年适逢鲁迅先生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全国各地陆续举办各种活动——尤其是学术会议——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新文学的先驱。但是,纪念如果仅仅是对死者的歌颂和加封,这种纪念就没有多大意义,对鲁迅这样的思想家来说尤其如此。事实上,纪念无论是否隆重,已经与死者无关,那只是生者的需要。就纪念鲁迅而言,我们需要什么?鲁迅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精神遗产?这是每一个纪念鲁迅的人都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鲁迅的精神遗产是博大而深厚的,全面整理和继承他的精神遗产不仅对我们,就是对未来的中国,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择其要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鲁迅始终坚持直面人生的写作。鲁迅强调:“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记念刘和珍君》),所以当社会上发生重大悲剧性事件的时候,鲁迅总是挺身而出。在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左联五烈士被杀、杨杏佛被刺的时候,鲁迅都站在讨伐横暴者的最前沿,以光焰万丈的文字为受迫害者鸣冤,向迫害者讨还血债:“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无花的蔷薇之二》)为此招致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这种“猛士”精神,是中国知识分子最为宝贵的传统,直接传承了“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身材并不高大的鲁迅,在这些历史的关键时刻,成为维护正义和良知的中流砥柱。其意义已经超出了文学、文化的畛域,成为一座高高耸立的人格丰碑。与之相比,后世多少文人应该汗颜以致愧死,包括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在鲁迅面前,难道不需要进行自我人格的反省和反思吗?

鲁迅是中国文艺界的清道夫。鲁迅生前,一直与各种各类文人战斗,不是他好斗,而是他不能容忍那些“正人君子”之流做着愚民的恶行或成为屠伯们的帮凶。他与主张复古的《学衡》战、与主张“整理国故”的胡适战、与主张“读经”的章士钊战、与主张读《庄子》和《文选》的施蛰存战,谁想拉历史倒车,他就不放过谁。在《朝花夕拾》中,他愤恨地写到:“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为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悔改”(《二十四孝图》),这种“时日曷丧,吾及汝偕亡”的殉道精神,是多么彻底,多么孤独而悲壮!他不仅维护着新文化的前行,成为新文化的坚强护卫,在现实生活中,他一样死死地盯住那些媚权媚势的所谓“正人君子”们。每当重大政治事件发生后,总会有一些“正人君子”摇唇鼓舌,栽赃受害者,为当政者开脱,鲁迅这时候都会拍案而起,咬牙切齿地诅咒这些“软刀子杀人不觉死”的文人,认为他们就像脖子上挂着铃铛的头羊,将人们领向屠场。文坛有鲁迅在,那些试图作伪、作恶的帮凶和帮闲们就会感到畏惧,因为鲁迅像钟馗一样,善于撕下这些魑魅魍魉的画皮,让他们显出丑陋的外形。所以,鲁迅是文坛投机者、虚伪者、苟活者的克星,是文坛上的清道夫。鲁迅死后,我们缺少了这位清道夫,今天纪念鲁迅的时候,还必须正视鲁迅的精神遗产,不能做他的不肖后人。

鲁迅具有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的精神,这是中国文人身上极为难得而又可贵的品质。鲁迅在批判别人的时候,从来没有认为自己高高在上,像引领众生的教主,而是通过对自我的深刻反省,达到批判他人、批判社会的深度。鲁迅那种“抉心自食”的勇气,一直是中国文人精神世界里的稀有资源。一个时代的文人如果失掉了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能力,这个时代就失掉了自我更新的机能。因为没有文人的反省,社会将随着文人一起堕落,最终会跌破底线,不可收拾。

直面现实人生的写作,清除文坛垃圾和深刻的自我反省,是鲁迅精神的三个重要面向,构成了鲁迅精神传统的核心价值。

鲁迅去世已经80年了,我们需要的不是作为知识的鲁迅,而是活的鲁迅,有血有肉的鲁迅。我们需要延续他所开创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