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雕而不朽的伟人塑像
回顾鲁迅研究百年史,从傅斯年、张定璜到沈雁冰、瞿秋白、毛泽东乃至李何林、唐弢、陈涌、林非、陈漱渝、王得后、王富仁、钱理群、汪晖等一大批鲁学界人士,曾有许多建树、划时代性的论述。但多年来,杂音可不少。譬如,把鲁迅捧上天又压下地者有之,把鲁迅拜为神又诬为鬼者有之,把鲁迅当敲门砖利用,然后又以“臭石头”弃之。真可谓“五花八门”、“五味杂陈”……一部严肃而高雅的“鲁迅学”被弄得面目全非,甚至遍体鳞伤。
也难怪。鲁迅毕竟“运交华盖”,是“苦闷的象征”。他只好持戈“横站”或干脆“躲进小楼”。奈何。这是时代的扭曲,民族的悲剧。以鲁迅为主将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也不知如何重写啊。而对鲁迅的重评重估就更复杂,更有必要了。
我曾著书说鲁迅是“难雕的塑像”。至今,我还一直认为,鲁迅是伟大的,是值得崇敬的。但视其业绩、其思想、其人格、其精神、其传统,却真的不易找到一个准确的词或断语来界定。也许,这就是伟人的历史价值,后人还未真正认识,只是一时难于“盖棺论定”吧。不过,经过历史的洗礼,时间的考验,还原鲁迅或重新认识鲁迅、评价鲁迅,应该是时候了。
本人曾应邀到美国西海岸边参与“美华文化交流”,后来又有机会到休斯敦作讲座,多次接受媒体专访。每到一处总被问到:“你能用最简约的文字概括鲁迅精神吗?”我很自信,都大胆而干脆地说:“真、直、爱”。因为,我毕竟从上世纪60年代初大学毕业前重点学习、研究鲁迅,着手写《鲁迅诗书析》初稿,对鲁迅已有较长时间的探寻。我认为,不论从鲁迅的史迹、文本、言行看,这三个字的评价还是贴切的。第一,连片言只字都敢于公之于世。他的《全集》应该是最全最真的。不像某些人,随着形势变化而把初版、次版、三版一改再改。第二,他最直率,而且最坚毅,说话办事不会遮遮掩掩,转弯抹角或故弄玄虚,对那些“瞒和骗”更是深恶痛绝。尤其在白色恐怖中,敢于以匕首投枪左冲右突,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第三,他不但宣示“文艺总根于爱”,而且坚守“中国人鲁迅”的品格,灵魂深处就是一个大大的“爱”字。所以,我这样铸雕“民族魂”——鲁迅,不会错吧?离开了“真、直、爱”,我还真的不知谈些什么。更不好临场应付突如其来的各种提问。总之,“互动”还是满意的。
其实,鲁迅是说不尽的。纵然众说芬纭,可以进行自由、民主、平等的争鸣,但我始终认为,对鲁迅给予多高的评价都不为过。有良心而又认真学习鲁迅、研究鲁迅的学者,会有同感的。自有公正的“话语权”。
任凭有人出自何种动机、什么目的,肆意泼脏水,不择手段地咒骂鲁迅污辱鲁迅,甚至要“去”鲁迅、“灭”鲁迅,但真英雄是不会被打倒的。中国人民绝不答应。中华文化传统链条也会不轻易断掉鲁迅。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是全面的科学的,是被认可的。适值物欲情欲横流、世界风云大变幻的今天,我们不但要好好“读点鲁迅”,还要遵循鲁迅所代表的现代文化方向,让鲁迅的“民族魂”附体,且入脑入心,沉淀在自己的血液里,融会到自己的行为中。习近平主席在北京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六次讲到鲁迅,高度评价鲁迅,强调学习鲁迅的思想、精神尤其难得。应该说,中国有个鲁迅,就是我们的骄傲。
综观鲁迅研究史,尽管鲁迅在海内外老遭扭曲,其伟人塑像多么难雕,但是,只要我们懂得如何学习鲁迅、研究鲁迅,并且付诸真情实意,终会触摸到鲁迅的精神、思想与人格,起码不会走向反面。在纪念鲁迅活动中,更要体现于实际行动,万勿流形式,搞花样,走过场。否则,郁达夫先生又要挺身而出,俨然指责某些虚无主义者是何等的“可悲”、“可耻”了。
伟大民族自有众多伟大的英雄。妄图通过“忘史”、“灭史”的拙劣手段,来否定乃至毁损我们的伟人及其功勋,只会当上历史的罪人、民族的败类。“中国人鲁迅”永远属于人民!鲁迅的塑像必然高大坚牢地雕在我们的心里。
(作者系广东鲁迅研究会会长,《民族魂》主编,中国鲁迅研究会原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