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勇于创新迎来“繁花”绽放——上海市作家协会五年工作综述

来源:文艺报  |   2016年09月21日17:04

上海写作计划国外作家在复旦大学

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以来,上海市作家协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宣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要求,以“服务广大作家,繁荣文学创作”为工作主线,围绕出作品、出人才的中心环节,以创新的思路积极推进作协服务和文学创作,上海的文学发展呈现出十分喜人的好势头。

一、深入学习讲话精神,以现实题材创作基地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

上海作协党组高度重视,积极响应中宣部和中国作协的相关部署,一是精心组织学习讲话精神专题培训,计划两年内实现全体在沪中国作协会员和上海文学骨干培训全覆盖。今年4月下旬在沪举办了规模逾百人的专题培训班,同步在上海作协官网开辟专区,展示学习成果。二是持续推进现实题材创作基地建设, 2014年下半年以来,上海作协陆续在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城、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交通行业和奉贤区“千人计划创业园”建立了多个现实题材创作基地,先后组织多批作家深入到上海改革发展的前沿领域体验生活、积累创作素材,滕肖澜、陆幸生、王萌萌、孙未等作家的首批生活创作成果已经面世。上海作协总结梳理了知名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其中王小鹰被中宣部列为全国文艺界“深扎”典型。三是制定完善《上海市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资助办法》,以制度促长效,健全保障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四是注重载体建设,利用上海作协主办的华语文学网创办了《上海纪实》电子刊,并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联动,展示好“深扎”创作成果。

二、用心服务创作,完善创作扶持制度和激励机制,营造创作活跃、佳作频出的文学环境。

近年来,上海作协强化创作服务意识,完善各类创作扶持制度,出台了《上海作协会员年度作品奖励办法》,用心营造有利于创作的环境生态。八次作代会以来,中国作协的几大文学奖项,上海作家均未缺席,其中金宇澄的《繁花》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同时还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滕肖澜、程德培、张新颖三位作家、评论家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任溶溶、张洁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在其他一些重要文学奖项、年度好书排行及省直辖市一级的文学评奖中,入选的上海作家(作品)达近百人次。此外,王安忆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13);赵丽宏荣获塞尔维亚国际诗歌节“金钥匙”奖(2013)。

近年来上海作家的创作势头十分喜人,不少作家大胆挑战自我,在题材、样式和写作方法上求新求变,实现新的突破和超越。如王安忆继《天香》之后,推出“变法”长篇新作《匿名》;叶辛推出首部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圆圆魂》;赵丽宏跨界儿童文学创作,推出两部儿童文学小说《童年河》和《渔童》;孙颙创作了既有现实主义特点又蕴含启蒙叙事的长篇小说《缥缈的峰》;叶永烈大胆转型,创作上海现代都市题材长篇小说三部曲,首部《东方华尔街》已经问世;秦文君领衔策划,集合沪上优秀儿童文学作家共同创作了大型原创儿童幻想小说《小熊包子系列》;竹林写出了对人性、信仰和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的长篇小说《魂之歌》。王小鹰近两年正在写作一部新四军题材的长篇小说,用当代人的眼光回望父辈,写父辈和信仰有关的故事。

上海中青年作家的创作更是风生水起,陈丹燕用细节和故事还原历史的《成为和平饭店》、薛舒写老年人题材的长篇非虚构《远去的人》,滕肖澜写两代“机场人”逐梦人生的长篇小说《乘风》、路内写父辈工厂生活的长篇小说《慈悲》、潘向黎写阅读唐诗心得的《看诗不分明》、小白的《表演与偷窥》、殷健灵的《野芒坡》、姚鄂梅的《覆船山》、周嘉宁的《密林中》、张怡微的《细民盛宴》、任晓雯的《生活,如此而已》、蔡骏的《最漫长的那一夜》、王若虚的《火锅杀》、甫跃辉的《安娜的火车》等,也都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三、不断拓宽视野,延伸手臂,优化人才服务配套措施,推动文学人才队伍健康成长。

上海作协实施了《上海青年作家“531”培养计划》,目标是用五年时间,分三个梯队,建立年龄结构合理、创作门类均衡、创作势头活跃、规模在100人以上的青年作家方阵。

围绕这一计划,我们一是重点抓好专业作家和签约作家两支队伍,发挥创作主力军作用。近年来我们分三批吸收了近10位“70后”、“80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年轻作家加入专业作家队伍。签约作家采取项目申报签约制一年一聘。二是依托一年一度的青年作家创作会,举办青年作家学习、研讨、集训活动;三是创办“文学百校行”活动,五年间有200多个校园文学社团成为理事单位,建立了校园写作人才库。四是创办云文学网,举办面向高校写作者的“会师上海·‘90后’创意小说战”和面向上海中学生的“黑马星期六”文学选拔赛,遴选有潜质的好苗子。五是发挥文学期刊杂志的作用,《萌芽》新概念大赛成功举办18期;《收获》《上海文学》每年推出年轻作家专辑和专号。

经过近年来的重点耕耘和培育,初步形成一支规模在百人左右的青年作家方阵,形成了滕肖澜、薛舒、路内、小白、毛尖、须兰、姚鄂梅、任晓雯、黄昱宁、走走、蔡骏、楚惜刀、殷健灵、周嘉宁、王若虚、张怡微、甫跃辉、王小磊(骷髅精灵)、血红、李丹梦、黄德海、张定浩、项静、黄平、金理、李伟长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作家、评论家阵容。三三、吴清缘、张晓晗、国生等数十位具有潜力的“90后”文学后备军也已崭露头角。

2014年7月成立上海网络作家协会,陆续发展会员229名,覆盖了上海各大文学网站最为活跃的一线作者。网络作协成立一年多来,为广大网络作家做了大量服务、引导和推广工作。一是重点开展针对网络作家领军人物的工作。安排网络作家代表人物参加主管部门及作协组织的各类学习、论坛活动,推荐网络作家血红参加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的学习培训;特邀网络作家代表参加年度上海市文艺创作会、“上海文艺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培训班,推荐王小磊(骷髅精灵)进入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等等。二是举办系列文学讲座、研讨、采访活动,帮助网络作家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和文学精品意识,拓宽社会生活面,提升专业素养。三是举办“网络文学年度优秀作品评选”活动,借以实现对网络文学的价值引导。四是致力于网络文学理论评论建设,去年在中国作协指导下承办“首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活动,今年新创办了网络文学评论电子刊《网文新观察》。五是通过帮网络作家办实事,传递温暖和关怀,提升他们的归属感、认同感。

四、精心培育文学活动品牌,在推动上海作家作品走出去的同时,重心下移,一批公益文学活动形成影响力。

八代会以来,上海的国际文学交流异常活跃,仅上海作协接待来访的国外作家就有50多批200多人次,包括接待泰国诗琳通公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和夫人等。2014年春,以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为团长的15人作家代表团,参加了巴黎书展上海主宾城市活动。由王安忆创办的品牌活动“上海写作计划”,8年来先后接纳了五大洲37个国家48位作家来沪生活写作。2011年的瑞士作家瑞麦·菲利普和2015年的保加利亚作家格奥尔基·格罗兹戴夫撰写的散文集《上海》已分别在当地出版。赵丽宏的诗歌集、散文集和陈村的小说分别在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出版发行。其中,赵丽宏散文集《鹭鸶》的保加利亚译本正是由参加写作计划的保加利亚女作家伊蒂莫娃翻译的。“上海写作计划”近年还分别与爱尔兰科克市和新西兰迈克·金写作中心达成互换“驻市作家”协议,上海作家苏德、孙未、须兰和小白先后成为科克和奥克兰的驻市作家。

作为上海书展的重要品牌活动,上海国际文学周连续举办五届,邀请到了3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维·苏·奈保尔、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和中国作家莫言,以及美国桂冠诗人罗伯特·哈斯,美国小说家罗伯特·奥伦·巴特勒,西班牙作家恩里克·比拉-马塔斯,曾为《魔戒》创作插画的插画家艾伦·李,法国作家马克·李维,英国作家杰夫·戴尔,加拿大科幻文学作家罗伯特·索耶,诗人伊利亚·卡明斯基等数十位国际知名作家,前后举办了150多场活动。

上海作协与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黄浦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思南公馆承办,联合推出了一项公共阅读组合活动——思南读书会和思南书集,邀请到300多位中外作家和学者举办了130多期主题讲座和朗读会。

此外,创办并坚持10年的“海上心声”四季诗歌朗诵会、巴金故居面向社区、高校的系列巡展和讲座活动,对营造开放、多元的城市文化氛围,提高市民文学素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加强阵地建设,传统文学期刊创新办刊模式,扩大品牌影响力;新创新媒体平台推动作家作品数字化传播。

八代会以来,上海作协所属文学刊物,保持品质,力推精品、提携新人,品牌效应持续提升。《收获》在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中有3部原发作品获奖;在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收获》首发的2部作品《繁花》《黄雀记》获奖。《上海文学》仅2015年,所刊发作品中就有近70篇次为《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有影响的选刊和众多文学选本转载,并且入选“2015年度中文报刊海外发行最受海外读者欢迎排行榜五十强”。文学评论双月刊《上海文化》去年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今年又被纳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

《收获》《上海文学》《萌芽》先后推出微信公众号,去年下半年,《萌芽》与新媒体文艺生活应用“ONE·一个”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不久前,《收获》与“赞赏”IP平台就推出“行距”APP开启战略合作。

今年初,《萌芽》正式实施杂志改版,新刊推出以来,发行量逆势增长,截至7月,由年初的每期6.4万上升至8.2万。《萌芽》创办19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本届起与文艺生活应用“ONE·一个”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去年起,《萌芽》新创办,并先后在上海和台北举办了两届“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活动。

在不断加大对传统品牌期刊支持扶持的同时,上海作协同步加大了新媒体阵地建设,积极探索“互联网+文学”的文学服务转型之路。

一是创新机制,通过完善上海作协官网运作机制,并和作协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三位一体即时联动,围绕作家会员需求,形成作协信息发布、会员沟通交流、作家新作推广、文学研究探讨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多媒体信息发布平台。

二是创新平台,推出上海作协主管主办,拥有互联网出版资质的大型文学数字出版和阅读平台“华语文学网”。“华语文学网”自2014年7月正式上线以来,坚持主推经典、主流文学作品的定位,先后与海内外数百位华文作家签约,为会员、文学杂志和文学社团提供数字出版、版权代理、创意孵化、评论推介等系列服务。

三是创新方法手段,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发挥 “云文学网”和作协“文学百校行”活动紧密联系沪上200多家校园文学社团和广大青年写作者的优势,组织创意写作大赛、名师名家讲座,经典阅读征文等活动,助力青年文学人才的培育。近年来陆续举办了四届“‘90后’创意写作大赛·上海站”;三届“黑马星期六”上海文学新秀选拔赛,不久前又首次成功举办了旨在发现青年评论人才的“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