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美青海的璀璨文学图景——青海省作家协会五年工作综述

来源:文艺报  |   2016年09月21日16:57

第六届青海文学周

雄踞青藏高原东部的青海省一直以辽阔壮美的自然风光、悠久深厚的历史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吸引世人的目光,赢得了“大美”盛誉。与此相应的是,在八次作代会精神鼓舞下,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感召下,通过青海作协一班人的团结奋斗和全省各民族作家的共同努力,青海的文学事业发展也呈现出了昂扬的风貌、健劲的力量和璀璨的图景,为“大美青海”匹配了文学的独特风景。

八次作代会后,适逢青海省文化发展改革大会召开,青海省出台了一系列文化强省措施,青海文学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季节。以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为代表的青海文学交流活动蓬勃开展为背景,青海作家与国内外作家的交流、互动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青海的文学创作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进入一个勃发阶段。青海文学——这高地上的文学蕴积了诸种力量,向新的目标挺进。

2011年,青海省第一个具有中短期规划性质的文学项目“青海省文学创作发展规划项目”落户青海省作家协会,自此,以文学项目为抓手,青海省文学事业开始了新的长征,取得了新的业绩。

“玉昆仑”、“青海青”、“野牦牛”文学丛书:构建青海当代文学佳作新文库

五年间编辑完成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玉昆仑”、“青海青”文学丛书共五辑各20部,组织翻译并编辑出版“野牦牛”藏语翻译文学丛书四辑16部。三套文学丛书出版总数为56部,为56位老中青作家圆了出书梦,被老作家盛赞为“圆梦工程”。五年的实践证明,此项目极大地团结了青海广大作家,凝聚了多方力量。

中青年作家读书班:培养青海文学生力军和新力量

五年间,共举办五届六班次中青年作家读书班,聘请授课教师50人次,接受培训学员总数达189人次。这些教师中有全国著名诗人、作家、学者和文学评论家,有刊物主编、副主编和资深编辑,也有青海著名作家、专家、评论家和文学编辑。

为了展示读书班学习效果,宣传推介读书班培养的作家及作品,青海作协在2015年第10期《青海湖》编辑出版“中青年作家读书班专号”,在《青海日报》《青海青年报》《西海都市报》等报纸组织专版,推介青年作家30多人。

据不完全统计,五年间,读书班学员发表在省级以上正式文学期刊的作品达200多篇。多名创作成绩突出的学员,分获全国和青海省各种文学奖项,如“骏马奖”、青海省文学艺术奖、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青海文学奖、“野牦牛”藏语文学奖、青海青年文学奖等。另有60多人获得各期刊举办的多项文学奖,作品收入多种文集。40多人获得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重点扶持、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民译汉专项和浙江省作协重点作品扶持,14名学员加入中国作协,30名学员进入鲁迅文学院深造。

青海文学周:开拓青海文学活动新空间

青海文学周的举办,是青海作协组织实施的文学工程之一,此项活动,极大程度地团结了各州县文联、作协和各地多民族作家,有效整合了文学资源,加强了青海作协与基层文联作协和基层作家的联系和沟通,为作家们发表意见和建议搭建了平台,增强了青海作协文学项目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基层文联等组织和作家对文学项目的参与度和关注度,实现了文学项目的“普惠”意义,充分发挥了青海文学这块阵地的重要作用。

系列文学奖项:培植青海当代文学奖项新品牌,推介青海当代文学优秀作家作品

为了使青海作协举办的多个文学奖项能有制度性保障和长期支持,青海作协从2011年起将已经设立的“青海青年文学奖”列入文学项目,并着眼于青海文学发展的新态势和新成就,新设“青海文学奖”、“野牦牛”藏语文学奖和文学期刊联盟奖。

值得一提的是“野牦牛”藏语文学奖,这是在青海藏语文学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个文学奖项,得到了广大藏语作家的一致好评,这一奖项将极大地激发广大藏族母语作家的创作热情,促进青海省藏语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搭建民族团结桥梁,鼓励藏语文学通过汉语翻译在更大更广范围内的传播,成为指导和引领藏族文学创作的重要坐标。据统计,五年间,我省母语作家荣获全国少数民族“骏马奖”、青海省优秀作品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40多项。

五年间,青海文学各个奖项,表彰了60多名作家和10多家期刊,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一批获奖作家开始受到全国文学界关注。

作家交流计划:扩大青海文学对外交流、宣传、推介新渠道,广泛进行文学交流,东西部作协结对子走向深入

2009年,浙江、青海两省作协积极响应中国作协的号召,结为东西部作协合作对子,广泛、深入地开展文化、文学的交流和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两省文学的交流。五年间,两省作家互访50多人次,并将结对工作延伸到县市一级,共促成州、县一级作协结对8对。结对子作协在作家培训、刊物交流、组织作品专版、文学项目扶持等方面开展了合作与交流,收效良好。浙江作协签约作家和重点作品助推计划共扶持11名青海作家,浙江文学院共培训14位青海作家。浙江作协《江南诗》等期刊推出青海诗人120多人,诗作近200首。《浙江作家》设推介青海作家专栏,共推介青海作家10人。

五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沉甸甸的收获。

收获之一:文学交流平台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

五年来,青海作协依托文学项目,最广泛地团结、组织全省州、地、市、县各民族作家及文学爱好者积极参与到项目中来,使得各类文学活动(图书出版、评奖、交流、读书班、图书首发式等)成为全省作家相互学习交流的最佳平台。参与面占会员总数50%多,越来越多的青海作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关注协会工作,掌握文学动态,参与协会建设,协会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收获之二:青海作家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五年间,青海文学项目惠及了最基层的农牧民作家和多年从事文学工作的老作家,同时也兼顾创作水平高、创作力旺盛的属于中坚力量的实力作家,使青海作协在作家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使广大作家团结和凝聚在青海省作家协会周围,协会的组织、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争相加入省作协,全省作家队伍呈现出团结、和谐、奋进、创新的精神风貌。现有青海作协会员1053人,中国作协会员87人,五年间分别增加329人和34人。

收获之三:青海文学精品建设取得显著效果

五年间,青海省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协会会员除在文学刊物上发表大量作品外,五年间共出版各门类文学作品集达300多部。在2014年青海省第七届文学艺术奖评奖中,有27部文学作品获奖,30多位作家的作品入选2011年—2016年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10多位作家入选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11位作家入选浙江作协重点选题扶持,有14位作家获得2015年省委宣传部重点选题扶持。通过文学期刊联盟优秀文学期刊和优秀文学编辑奖的评选,加强了各文学期刊的交流和沟通,各文学期刊立足当地文学,服务当地作家,团结文学队伍,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全面提升了全省文学期刊整体办刊水平。

收获之四:青海文学的对外形象进一步提升

通过实施文学项目,青海作协和中国作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作家出版社等组织,浙江省作协等兄弟省区作协以及全国知名作家、评论家的联系空前紧密,青海作家和全国文学理论界和创作界的联系空前紧密。《光明日报》《南方周末》《文艺报》《文学报》《青海日报》《中国作家网》等媒体和网站都报道了项目实施中组织的系列活动和项目成果。全国多家网站如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新浪网、中国日报网等各大网站转载了以上报道。项目的持续实施,不但开阔了青海作家的眼界,也使得青海文学的发展得到了有关部门和广大省外作家、评论家的了解和关注,有力地提升了青海文学在全国文学界的地位,树立了青海文学的良好形象。

收获之五:特别关注老作家、体制外作家、基层作家、青年作家、少数民族作家等不同群体

五年间,积极参与省文学项目和活动的作家据不完全统计达1520人次,平均每年为304人,占当年会员总数平均比例的35%。

青海作协围绕中心工作,结合常规工作,不断拓展项目外延,深化项目内涵,使广大作家从中受益或得到发展机会。2011至2015年间,青海作协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中国作协重点工作,承办多项重要文学活动。主要承办了三届青海国际诗人帐篷圆桌会议、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朗诵会,参与一次青藏线采访活动、三次中国作家代表团玉树采访活动,并获得了玉树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光荣称号。此外,推荐作家参加鲁院高研班学习、参加中国作协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少数民族作家创作会议等文学会议,积极为青海作家走出去创造机会。五年间共推荐鲁院高研班学员13人次,鲁院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共100多人。

除了广大实力作家、新锐作家和基层作家、农牧民作家积极参与系列文学项目外,青海作协特意扶助老作家和体制外作家,对老作家和老文艺工作者的作品进行抢救性保护出版,此举极大地温暖了为青海文学事业贡献了一生的老作家。其中有两位老作家在自己作品出版后不久去世,越发体现了此项工作包含的人文情怀,也体现了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对体制外作家给予重点关注,在文学培训、图书出版和其他项目中给予特殊关照,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青海作协充分利用文学项目实施的有利时机,组织评论家、作家为卓有成就的作家举办作品研讨会达10次。

收获之六:有力推动青海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形成了多民族文学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年来,青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百花争艳,呈现蓬勃向上的良好势头,已经成为青海当代文学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以文学项目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学措施,团结了青海多民族作家,推动了青海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形成了一支茁壮成长的翻译和原创作家队伍,为青海省作协承担中国作家协会的重要文学项目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从2013年起,青海作协承担中国作协《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民译汉”、“汉译民”三套丛书编辑工作,迄今已完成藏族卷(青海部分)、土族卷、撒拉族卷三本书的编辑工作,“民译汉”项目出版4部作品,“汉译民”2012、2013两年藏语卷中诗歌卷和帐篷小说卷的翻译、编辑、校对和整套丛书的统筹和排版工作,2014年藏语卷五卷本的翻译、编辑、校对和排版工作,一支多达50多人的藏语创作、翻译队伍正在形成和成长。青海作协还主办或协办了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文学创作会议。在青海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背景下,举办了青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座谈会,为我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营造了团结、和谐、创新的文化氛围。2013年起,青海少数民族作家获得全国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的数量一直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2016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申报时,青海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共有29部进入评选篇目,远远高于以前申报数量,居全国各申报省区市之首。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青海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成绩。青海多民族文学的健康发展,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意义重大,为早日实现“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两新”目标和“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三区”战略,在文学基础和文学力量上提供坚强的保障。